淚,俗稱目油、目液、目屎、目水也。李時珍《本草集解》曰:「淚者肝之液,五臟六腑津液,皆上滲於目,凡悲哀笑欬,則火激於中,心系急而臟腑皆搖,搖則宗脈感而液道開,津上溢,故涕泣出焉。」可見大量淚水的源頭,跟心肝有密切的關係,要有所感才會上溢,不似口中唾液,隨時都可沛然湧出。
歷來文士,對女性的眼淚特別關注:
溫庭筠曾寫過「百舌問花花不語,低回似恨橫塘雨」;歐陽脩的「淚眼問花花不語,落紅飛過鞦韆去」,把少女的淚眼形容得栩栩如生;蘇軾的「淚眼無窮似梅雨,一番勻了一番多」;柳永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都因一句「淚眼」,把境界烘托得悽清而悲切。
淚眼是將淚水蓄儲在雙眸中,水汪汪而霧茫茫的,一旦溢出眼眶,淚水便如串珠,滾落而下,白居易吟:「我有雙淚珠,知君穿不得」;歐陽脩詠:「相見休言有淚珠」;辛幼安說:「點點淚珠盈掬。」
詩人形容女人的淚水不僅如同串珠,甚至似千行雨絲:北周庾信詩云:「圍腰無一尺,垂淚有千行」;柳永詞云:「繫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蘇子瞻「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而千百行的淚水,肯定會在臉腮旁留下淚痕,張先詠:「一晌凝思,兩眼淚痕還滿」;李白的「美人捲珠簾,深坐蹙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不愧是李大詩人,把一個正在思念情人女子的淚態鮮明的襯托出來。
人間男女的淚態,絕大多數都是為了情愛與怨恨、生離與死別,不過,也有是因為悲憫與同情、懷恩與感德。
佛家有「淚墮尊者」,據《觀經玄義分傳‧通記》載:「佛滅後,大阿羅漢有大悲心,常悲三途眾生之苦而啼泣,故名淚墮尊者。」這是發自人饑己饑、人苦己苦的慈悲心而墮淚。
另一種是追思恩德而不禁淚下,古有「墮淚碑」。《晉書‧羊祜傳》云:晉代大臣羊祜出鎮南夏,開設庠序,綏懷遠近,甚得江夏民心。羊祜死後,襄陽百姓於硯山羊祜生前遊憩處建廟立碑,歲時祭奠,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預因名之曰「墮淚碑」,流傳千古。
可見為人或是從政,萬勿遺臭身後,必須要行善積德,遺愛人間,即便亡故,其德行仍留人心,政績永存鄉梓,後人感其恩而懷其德,每念所及,淚水自然溢於目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