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好好聽-- 劉劭希 音樂優先 融合大四海

阮愛惠 |2012.03.29
1810觀看次
字級

【記者阮愛惠專題報導】劉劭希去年發生重大轉折──五月八日晚上,他因心肌梗塞,在鬼門關前徘徊一圈。「瀕死經驗至今歷歷在目,所有我想做而未做的事,全部跑進腦海來。」問他當下是什麼感覺?他竟說:「就是『後悔』!」

劉劭希的「後悔」不是做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多,真正想做且該做的事反而被排擠掉了。毫無心臟病史卻突然發病,是一則很強的警訊,讓四十六歲半之後的他,只想保有生命可以承受的輕。

一九六四年次的劉劭希一直是忠於自己感覺、走自己想走之路的音樂人。十九歲以後他決定要「做音樂」,台大農經系念了三年就放棄,退伍後進入音樂界,一邊幫人編曲,一邊學習做音樂的技能。編曲的功力打開知名度後,他開始寫自己的歌,而且是寫客家歌。

一九九○年代,劉劭希先後創作了〈當久以前〉、〈三藩市的咖啡屋〉及〈姣細妹〉等作品。二○○二年,他以華人第一張DIY專輯《嬉哈客》提名金曲獎,隔年再以第二張專輯《野放客》獲得三項金曲提名,並勇奪最佳客語演唱人獎及最佳專輯製作人大獎。二○○四年,《八方來客》專輯再度提名兩項金曲獎,二○○五年,〈青鳥詞〉獲得客家MV大賽首獎;二○○六年,《果果台客》提名三項金曲獎,並獲得最佳客語演唱人獎。同年〈山狗呔〉也獲得客家MV大賽最佳創意大獎。二○○九年,《唬客船長》獲得金曲獎最佳客語演唱人獎。十年間他總共提名金曲獎十一次,獲四座金曲大獎。

劉劭希的作品除了原創性強,曲風更是多元。他自在遊走於爵士、搖滾、重金屬、R&B、電音、古典等,各種曲風都編得出來,這可歸功於他之前的編曲實務及年少以來聆聽音樂的豐富經驗。

不過也因為太活潑自由,加上他所使用的客語是大埔腔,劉邵希的客語歌被客家人士抨擊為「不像客家歌」。「我祖籍廣東省饒平縣,家族清代遷至臺灣中部的東勢角,母語是大埔客語;我十六歲來台北,受到北部四縣腔的影響。作音樂時,在『音樂優先』的思考上,有時會借四縣或海陸的腔來唱。我認為不同腔應該一起使用,形成『大四海腔的客語』,因為這就是台灣的客語。」劉劭希說。

劉劭希內在有強烈「自力救濟」的性格,這些年來,當流行音樂圈愈來愈走向「托辣斯」時代,唱片市場趨近「崩盤」的時刻,他決定當獨立音樂創作人,「獨立」到編曲、錄音、混音、動畫製作、封面設計、網站架設、行銷宣傳等工作都一手包辦,雖然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但也造成平均一天睡不到五小時的過勞作息。

這應該就是去年為什麼會心肌梗塞的原因吧。他說:「瀕死的片刻時光裡,平常關心的事,例如金錢、聲名等等,都不重要了,原來人生什麼都帶不走。我想起家鄉的爸媽需要我的陪伴、我還有想寫的小說、想畫的漫畫都還沒有作出來,心裡後悔極了!」

接下來的日子,劉劭希想搬回東勢老家陪爸媽,也更珍愛自己的時間和身體,不再什麼都做,只做「充滿快樂和成就感的事」。客家歌是「重要而必須,但不是唯一」,反而是「令人開心的音樂」及「咒語」音樂,他要趕快去作。「我從未皈依,但我自認是佛教徒。有些佛教咒語我背不起來,就用唱的。」劉劭希說:「『誠實』是我最基本的創作觀,而寫歌和唱歌就是我講話的型式,我一直都在講我真實經歷、真正讓我感動的話,我也希望聽我音樂的人,都能感受到我對生命的熱情及對音樂本質的執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