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日前以「台版急診室的春天,五千元救一命,醫界寶貴教材」為題,報導台大雲林分院急診室有位醫師,約六年前診斷一名病患是盲腸炎需要開刀,但病患是捆工,做一天領一天的工錢,由於不論腹腔鏡、傳統式剖腹開刀,不但有自付額,且須住院,病患不工作,家裡就沒錢,因而決定看社工室能幫忙申請多少補助金,再選擇治療方式,打了一夜抗生素。
這位醫師第二天在晨間會議,與同事談到此事,同事說「我們可以讓病人因病而死,但不能因貧而死,應先讓他開刀,錢再想辦法,大不了幫他出」,他有如當頭棒喝,走進病房塞給病患五千元,幫病患度過難關。
我看到報導甚有感觸。民國六十年,我初為人父,喜不自勝,但也慌慌張張,有一天兒子吞食不慎,患了急性腸炎,吃什麼拉什麼,連餵開水也拉水,送到台大醫院急診,醫師說須住院治療。
當時沒有全民健保,醫院要求先交住院保證金八千元,當天是周六銀行休息了,街頭也無ATM,只好求助於左鄰右舍,挨家挨戶告貸現金應急,有三戶人家伸出援手,得以交保證金;兒子經過五天的治療出院,我也還清借款。
民國八十四年全民健保開辦,目的之一就是這位醫師當年同事所說的「我們可以讓病人因病而死,但不能因貧而死」,雖然這名捆工情況特殊,但基本上是讓病患先治療,十七年來,健保已成全民的公共財,為弱勢族群的「靠山」,因而大家支持健保,全民健康有保。
巫敏生(台北市
/前健保局副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