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西元前四四○年~前三八一年),衛國(今山東省)人,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吳起著有《吳子兵法》一書,現存六篇,由於他在軍事理論上的貢獻,後人將孫武、吳起並稱為「孫吳」。司馬遷《史記》,將孫武和吳起合立於《孫子吳起列傳》。
吳起出生於富足家庭,早年耗盡家產又求官不成,同鄉人笑話他,他就殺掉他們,總共殺了三十多人,然後逃出衛國,臨別時跟母親說:「若做不了卿相,絕不回衛國。」便去了魯國拜曾申為師,學習儒術,母親病逝時,也不回家奔喪,曾申惱怒吳起的不孝,和他斷絕了師生關係,吳起於是棄儒學兵,去侍奉魯君。
西元前四一二年,齊宣公發兵攻打魯國,魯穆公想任用吳起為將,但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吳起渴望成就功名,遂殺妻取得將位,如願率軍大敗齊軍。
雖然吳起取得勝戰,魯國群臣卻反對他:「魯國是個小國,一旦有了戰勝國的名聲,就會招致各國的攻打。魯國和衛國是兄弟國家,君上重用吳起,就等於拋棄了衛國。」魯穆公於是免去了吳起的官職。
吳起因此又離開魯國,投奔魏國,魏文侯任命吳起為將軍。為報魏文侯的知遇之恩,吳起全力施展軍事才華。他領軍西進攻秦,奪得秦國五座城池,占領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並在此設立西河郡,吳起擔任首任郡守,帶著百姓發展農業,固守河西之地,魏國國勢蒸蒸日上,震懾各諸侯國。
魏文侯死後,魏武侯繼位,在公叔出任相國時,公叔非常忌諱吳起,便設計讓武侯不再信任吳起。
吳起只得再離開魏國投奔楚國,受楚悼王重用,任令尹(宰相)進行改革,推行將貴族充實偏遠地區、淘汰並裁減官員、削減俸祿、增強兵力等措施,經過吳起這一連串變法後,楚國國力日強,進而南攻百越,又率楚趙聯軍大敗魏軍。
但吳起的變法招致了楚國貴族的怨恨,終為自己埋下了殺身之禍。楚悼王去世後,吳起被貴族群起報復夾殺,楚國的變法宣告失敗。
明朝思想家李贄甚譽吳起的才幹:「吳起用之魏則魏強,用之楚而楚伯(霸)。」但,他母亡不悼、殺妻求官等私德,令後人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