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記》成書過程中,作者即使僅在某回的首頁與末頁等最便於改寫的地方加工,都已呈現編修纂創時的手工繁複,更何況為了實現心目中最理想的文本狀態,曹雪芹經常撕去一回本的某些頁,再加釘幾頁來完成文章的修改與潤飾。
甲戌抄本第一回寫道: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增刪編纂的繁複手續,又像是他筆下眾女性手中永不停息的閨閣勞作,尤其是烹飪與編織,它們亟需創作者的巧思與耐力,方能在長期的煎熬中,展現動人的巨幅篇章。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劉姥姥口中的美味茄鯗,其做工的繁瑣,是眾所周知的,然而作者在這道名菜上所耗費的修改功夫,則更可看出寫作思維前後的偌大轉化與躍進。在《戚蓼生序石頭記》裡,鳳姐笑道:
這也不難。你把四、五月裡的新茄包兒摘下來,把皮和穰子去盡。只要淨肉,切成頭髮細的絲兒。曬乾了,拿一隻肥母雞,靠出老湯來,把這茄子絲上蒸籠蒸的雞湯入了味,再拿出來曬乾。如此九蒸九曬,必定曬脆了。盛在磁罐子裡封嚴了。要吃時拿出一碟子來,用炒的雞瓜子一拌就是了。
將新鮮的茄子去皮去子,再切成像頭髮一樣的細絲。而最難得的還是「九蒸九曬」的功夫!早期抄本將這道食材普遍的菜色,寫成了手工繁複的傳奇。然而在脂評體系的過錄本中,「茄鯗」這道文學名菜則呈現出完全迥異的風味:
這也不難。你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籤了,只要淨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干、各色乾果子,俱切成釘子,用雞湯煨乾,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裡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了。
茄子切絲與切成碎丁子源自不同的口感與飲食概念,後者並且和雞脯子肉、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干、各色乾果子等混拌,使這道菜的花樣與色彩,反映了作家寫作的過程猶如廚藝家面對相同材料時,隨處可能興起變幻不居的創作靈感。
於是卷秩浩繁的長篇小說,其文本發生的過程,便猶如繁複的女紅藝術,需要發揮長時期的耐力與智力,方能臻至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