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眾多。
「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譬喻佛陀有許多善巧方便法門;「象馬車乘,牛羊無數」,「象」,是譬喻大乘中法的「一心三觀」。「馬」,譬喻「次第三觀」,指運載別教的菩薩,到大乘的果位上去。「車乘」,一切的車乘。「牛」,譬喻「析空觀」,運載通教的眾生到大乘上去。「羊」,表示「聲聞乘」,亦譬喻「體空觀」,是由聲聞乘,可以到大乘上去。「牛羊無數」,譬喻小乘根性的人很多。
「出入息利,乃遍他國」,一心能生萬法,這是「出」;萬法又歸還一心,這是「入」。「息利」就是教化眾生,使眾生都得到利益。佛度眾生,能把眾生運載到大乘的果位上,所以好像得到利息似的,這樣的智慧,是於三界的;「商估賈客,亦甚眾多」,譬喻大乘根性、小乘根性和菩薩、聲聞,也是很多的。
【解義】:形容佛陀有無量的善巧智慧,不管是聲聞、緣覺,或是通教、別教的菩薩,都能讓他們成就佛道。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歷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時貧窮子」,指二乘人;「遊諸聚落」:譬喻在三界火宅裡,輪轉不已;「經歷國邑」,譬喻經歷五道的輪迴;「遂到其父所止之城」,不知不覺又回到他父親所住的城裡來。
【解義】:二乘的聲聞,過去在三界中輪轉,今世能有善根,知苦而修道以斷煩惱,終於有善根福德,得以親近佛陀。
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歿,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慇懃,每憶其子。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解義】:雖然佛陀不斷憶念在五道輪轉的眾生,但眾生卻隨業流轉。佛常思惟、悔恨,眾生皆有一乘之菩提種,不應放捨使他們退失大乘之心。佛陀又想:教化眾生的因緣快圓滿了,卻無上根器者得以續佛慧命。故佛陀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但以護念咐囑為本懷。如長者想要咐囑家業給他的孩子,方得無憂。(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