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琴人 林生祥懷寫我庄

阮愛惠 |2012.03.22
1390觀看次
字級

【記者阮愛惠專題報導】林生祥是現今客籍音樂人中,最「客家」的一位。他安居在原鄉高雄美濃,和夥伴持續創作客家歌曲,娶了美濃太太,和四歲女兒「細細妹」溝通百分之九十用客家話;然而林生祥也有最不「客家」的一面,二○○七年他以《種樹》專輯入圍六項金曲獎獎項,榮獲最佳客語歌手獎、最佳客語專輯獎,上了台後,他卻拒領這個「以語言分類」的音樂獎,成為金曲獎創辦以來首位拒絕領獎的得獎人。

林生祥要表達的是,音樂應以「類型」而非「語言」區分。對他而言,客家是血統,是最優質最親近的語言形式,是他音樂的精神內涵,而不是標籤,可惜金曲獎至今仍以語言分類獎項。

林生祥後來又創作了許多客語好歌,二○一一年,在新聞局為鼓勵音樂創作而舉辦的第二屆「金音創作獎」,林生祥憑《大地書房》專輯,囊括「最佳專輯」、「最佳創作歌手」與「最佳民謠專輯」三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

林生祥以《大地書房》對美濃文學先賢鍾理和致敬,專輯運用了不少鍾氏文學作品中客家山歌及原住民歌謠的元素。林生祥說:「我不擔心客家以外的人因不諳客語,就不願來認識鍾理和。鍾理和作品使用的語言,本是客家鄉土的一部分;而客家鄉土,本就是台灣的一部分。」

誓走音樂路 一曲一故事

一九七一年次的林生祥,高中開始玩樂器,從吉他找到對音樂的理解力。大學時他一邊念交通管理,一邊寫歌、組「觀子音樂坑」樂團,展露令人驚豔的創作力;之後的「交工樂隊」,更強烈表白他的客家情感。

退伍後林生祥決定以音樂為業,雖然那時唱片業已是夕陽產業,母親也不了解他能做什麼,只告訴他:「不能偷也不能搶,要自己想辦法掙飯吃。」一九九八年林生祥回歸美濃老家,很開心自己「不用上班」的工作型式,正適合天天陪伴退休的父母,也讓女兒擁有不寂寞的農庄童年。

林生祥的音樂作品一直很有故事性,不論是比喻失敗青年進城打工的《菊花夜行軍》(2001)、描述快樂中年男子在家鄉默默種樹的《種樹》(2006)、形容頑強客家女性的《野生》(2009),或是備受肯定的《大地書房》(2010),和目前正在籌備的《我庄》等,都取材自生活周遭的人物和場景;這些本鄉本土的原料,賦予他的音樂充沛的生命力。

家鄉作後盾 分享生活趣

近一年多來,林生祥常在臉書披露生活感懷,包括如何整頓菸樓錄音室、寫歌、改造六弦月琴、打球、巡演,以及帶女兒觀察鵝孵蛋等歷程,文筆真摯感人,不論是鄉居之樂或創作甘苦,篇篇如散文詩。他說:「美濃是台灣西部很特別的農村,靠山傍溪,大自然永遠有不同的面貌呈現,從小看到大,美濃一直那麼美麗。」家鄉帶給他源源不絕的力量,誠如他所寫的:「當了爸爸後發覺一整年過得更快,心裡希望細細妹不要有我童年時的巨大寂寞,在城鄉失衡加劇的年代,有自己自處的方式、自信的生活。」

近年林生祥和團員們除了全台巡演,也跨足中國大陸演出。他意外發現,對岸竟有不少觀眾,來自不同城市,老遠坐飛機再轉車來聽他的表演。對岸的樂評家介紹林生祥:「令人驚訝的是,這位台灣最重要的民謠唱作人——或說台灣最重要的創作歌手,在十數年磨礪之後,完全沒有枯竭和低潮的跡象,反而進入了成熟的豐收季節。」

台灣知名樂評人馬世芳說:「二○一○年年度榜,假如只能選一張,毫無疑問是《大地書房》。若你問我,當今台灣最重要的創作歌手是誰,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林生祥。我只想說,能夠親眼目睹他一次次跨過自己設下的高標,能夠和他共處在這個時代見證這一切,我著實以此為榮。」以上,大致可為林生祥現階段的創作生涯作註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