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少數不對股票、不動產課徵資本利得稅的國家;以往政府首長對復徵證所稅或對不動產實價課稅等議題,連談都不敢談,更別提進行改革。隨著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民眾對於公平稅改的要求愈來愈強烈,資本利得稅的開徵也成為馬英九總統第二任期內無可迴避的任務。
現行租稅制度究竟公不公平?《中國時報》最新民調顯示,六成五的受訪者認為現行稅制有利富人,六成二的受訪者認為薪資所得者負擔過重,有四成二認為企業繳稅太低。針對資本利得稅的開徵,有六成三贊成復徵證所稅,高達七成一支持不動產依實價課稅。這項調查結果對陳內閣即將推動的租稅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民意基礎。財政健全小組即將上路,財政部應主動提供正確的國際比較等稅改資訊,切勿以錯誤資訊唬弄、嚇唬老百姓。
推動資本利得稅制的改革,台大經濟系教授李顯峰估計,若對法人課徵證所稅,每年可增加三至五百億元稅收;不動產業者推估,若對非自用不動產實價課稅,每年可增千億以上稅收。在政府財稅拮据的情況下,繼續對不公不義的稅制睜一眼閉一眼的結果,無異於每年坐視千億元以上稅收流失,卻讓租稅重擔落在薪資所得者身上,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政府。
為何台灣成為少數不課資本利得稅的國家?放眼國際,僅台灣與中國不對法人課證券交易所得稅。其實,台灣在一九八九年之前對法人課徵證所稅;至於個人證所稅方面,一九八八年九月,當時財長郭婉容宣布恢復開徵,不料引發台股無量崩跌十九天,最後以失敗收場。歐美主要國家均對法人開徵證所稅,從未聞因此阻礙股市的蓬勃發展,台灣不敢復徵證所稅,完全是心理因素作祟。
在主要國家中,僅台灣不依實價對不動產課所得稅。儘管反對人士認為困難重重,不過,近幾個月來關心此項改革的人愈來愈多,監察院長王建以過來人身分建議,政府應先鎖定大額、非自用住宅交易依實價課徵土地增值稅,如此暫時不必修憲,衝擊面有限,也可以把增加的稅收用於補貼首購族。國民黨立委曾巨威亦曾建議,政府可以從在一、二年內短期且一定金額以上的非自用住宅買賣著手,如此縮小打擊面且不影響一般自用住宅的稅負,可行性較高。在專家學者眼中,不動產依實價課稅實務上可行,要不要做就看如何凝聚各界共識及政府的決心。
資本利得稅制的改革,工程浩大,以往無論那一黨執政,都不敢輕易嚐試,且相關部會還以似是而非的錯誤資訊愚弄老百姓。如今多數民意支持資本利得稅的改革;在民氣可用之下,馬政府應劍及履及,讓更多的民眾了解開徵資本利得稅的利弊得失,擬訂完整的配套措施,謀定而後動。若在如此高的民意支持下,陳內閣仍瞻前顧後不敢有所作為,要令人大失所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