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元前三七一年,魏國(首府安邑在山西省夏縣)國君(二任武侯)魏籍逝世,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他的兒子魏罃跟公中緩兩人為奪取寶座,鬥爭激烈,內亂歷時三年,韓國(首府新鄭在河南省新鄭縣)國君韓若山,及趙國(首府晉陽在山西省太原市)國君趙種,於前三六九年,聯合包圍了安邑。
趙種主張:「殺掉魏罃,立公中緩當魏國國君,割一部分土地給我們;我們就退兵。」
韓若山說:「殺掉魏罃,我們落得一個殘暴的名聲。割讓土地,又落得一個貪心的名聲。不如把魏國一分為二,二人都當國君。魏國一分為二之後,就成了小國,我們就可以擺脫魏國的壓力。」
趙種不同意,韓若山大不高興,便撤軍而去了;趙種人單勢孤,也只好撤軍而去。魏罃遂趁機擊斬他的對頭,繼任國君。
魏國在大軍潰敗之後,只有靜等敵人宰割的份,那是一個連神仙都救不了的危局。可是,敵人卻於霎那間拔營班師,真是意外的不可思議。
課題就在這裡,世界上偏偏多的是這種不可思議,脫險脫得不可思議,受害也受得不可思議。
韓若山、趙種,都是當時的大人物,不要以為大人物每一項決定都是有道理的,遇到庸碌之輩或凶暴之徒,就有可能發生不可思議的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