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中國大陸故宮參觀時會發現,乾清宮、坤寧宮、神武門等內廷宮殿、宮門上的匾額都是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午門、東華門、西華門等外朝宮殿、宮門只是用漢文書寫,這是為什麼呢?
原在明朝時,紫禁城所有宮殿、宮門上的匾額都是用漢文書寫的。到了清代,滿族皇帝就把滿文定成國文,並在全國通用。順治皇帝住進紫禁城後,便把皇宮中所有宮殿、宮門上的匾額都改成用漢、滿兩種文字並列書寫,是滿文在左,漢文在右邊。
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宣統皇帝也被迫退了位,但他仍然住在乾清門以北的宮中。而外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範圍就交給了民國政府使用。
不久,當上了中華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不滿足,還想當皇帝。經過他一番計畫,自封年號「洪憲」。他剛一復辟帝制,人們的反帝情緒一天比一天高漲。他深知自己這個皇帝恐怕也當不了多久,可他不死心,於是就把心腹王景泰召來商量對策。
王景泰對袁世凱說:「陛下,這老百姓不是要反清嗎,咱們就給他們做個樣子看看。這紫禁城所有宮殿、宮門上的匾額都是用漢、滿兩種文字並列書寫的,滿文代表清朝,何不就把那滿文去掉,只留下漢文,以表示咱們不是為了復辟清朝,咱也反對清朝,老百姓興許就不反對您當皇帝了。」
袁世凱一聽,此話還真有幾分道理,就先試試看吧。想到這兒,他急忙寫了一道「聖旨」:十日之內,把紫禁城內所有宮殿、宮門匾額上的滿文都去掉。
可「聖旨」剛要往下發,他又改變了主意,那內廷裡還住著宣統皇帝和清廷的遺老遺少們,他們在全國的勢力還猶存,要是把內廷宮殿、宮門匾額上的滿文也去掉,是否會遭到他們的反對呢?這宮外還沒平息,再招來宮內的不滿,麻煩可就大了。
想到這兒,他將「聖旨」改了一下,寫成了「把外朝宮殿、宮門匾額上的滿文都去掉。」這樣清廷的遺老們不到外朝來,自然也就不知道外朝情形,也就不會對我的舉動有所反感。
王景泰接了「聖旨」後,就連忙帶著一幫人把外朝所有宮殿、宮門匾額上的滿文都去掉了,改成漢文單書,並派人到宮外宣揚一番,還上了大報、小報。
可老百姓不買他的帳,討袁的呼聲還是越來越大,結果他的皇帝夢只做了八十三天就被推翻了。紫禁城中被他改過的外朝宮殿、宮門上的匾額上都保留下來,成為他竊國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