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三分之一成年人口吸菸,人數約十一億人。目前全球約有四百萬人死於菸害,依流行病學估計,到二○三○年每年約有一千萬人死於菸害,遠超過愛滋病、肺結核、車禍及自殺。抽菸與百分之三十的癌症有關;百分之九十至百分之九十五的男性肺癌病患,與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七十五的女性肺癌病患與吸菸相關,由此可見菸害的嚴重程度。
人們在吸菸後,尼古丁進入腦內僅需八秒鐘,吸菸者罹患心臟病比率是不吸菸者的五倍、中風比率為不吸菸男性的四倍、不吸菸女性的五倍,且會讓吸菸孕婦新生兒體重約減少二百公克、新生兒死亡率約增高百分之三十三,自發性流產率也會增高。B型肝炎帶原者肝癌的發生率亦大幅增高,且與吸菸量成正比。
人類所使用的物質中,香菸是最易成癮的物質之一,尼古丁上癮率相當於古柯鹼,且上癮程度是酒精的六至八倍,尼古丁的使用者約有百分之九十五會上癮。在美國,尼古丁成癮人數約一億二千五百萬人,高於酒精的一億人與古柯鹼的一千五百萬人。
而成癮原因約略可分為三個層面:生理面、心理面與社會面。
一、生理面:吸菸後,血中尼古丁會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縮與血壓上升,且造成平滑肌收縮、胃酸分泌。長期使用會造成高密度膽固醇下降、低密度膽固醇上升。而戒菸會造成體重微幅增加百分之五,因其基礎代謝率下降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且食欲會上升。
二、心理面:習慣性與依賴性部分來自心理面,許多人習慣於特殊場合與情境下吸菸,例如寫作、沉思、分析、思考或心情不佳等,而許多心理面因素也來自於短暫性的生理性反應。
三、社會面:社交活動中對於吸菸行為的相互認可與鼓勵、菸商的大力促銷、媒體對於吸菸的錯誤傳導、社會與文化對於吸菸的接受度,以及長輩吸菸對晚輩的影響等,都是社會面對於吸菸成癮的肇因。
過去醫療界對於戒菸多採取被動方式,醫療院所多以開設戒菸門診與戒菸班的方式,提供已有戒菸意願的吸菸者諮詢與衛教,較少採取主動方式引導門診吸菸病患戒菸。
其實,吸菸病患若經醫師建議,可將每年戒菸率由百分之一增高為百分之三,若再帶回戒菸手冊,可提高至百分之七至百分之十二。第一次心肌梗塞病患若只接受尋常照護,約有百分之三十五會戒菸;若經由醫師勸告,會有約百分之五十的病患戒菸;而產前門診中,約有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孕婦會戒菸。
在國民健康局的推行下,無論對於民眾、醫療專業人員及醫療院所來說,菸害防治都極為重要,也是極具意義的工作。對於台灣的預防醫學領域與公共衛生政策而言,無疑是一件創舉,也是政府正式面對菸害這項全球第一大死因的一大步;對於許多醫師而言,也是首次全面性揭開菸害防制與治療的重要性,希望能更正視此健康問題,落實預防醫學中的第一要務「戒菸」。(本文作者為耕莘醫院家醫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