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劍橋大學ESOL考試院,以台灣十六歲以下學生英語認證成績分析,公布「台灣學子英語表現趨勢報告」,指出台灣的機械式教學,無法結合日常生活應用,導致學生隨年齡增長,與其他國家的落差逐漸顯現,小學生的程度遜於大陸,國高中生輸南韓一大截,應調整英語教學方式。

這項報告相對於英語補習班林立,及小學不斷向下延伸的英語教學,顯得諷刺。
在筆者求學時,英語是「奢侈品」,能講流利的英語更是帥氣,那也是我的夢想,如今夢想成真,要歸功大學時校長聘請大量外籍老師,給學生一人一機的英文聽力訓練,所以我可在空堂預約觀看由外籍老師錄製的戲劇影帶,也可與外籍老師用餐時討論功課、分享好文章,更可以演戲或討論方式上會話課,實際運用會話。
語言學習之道無他,唯有自然學習環境而已,而如果台灣的英語學習一直停留在大量紙筆考試,孩子當然學得苦哈哈。
由於學校學習時數不足,及有不少父母認為,又唱又跳學習英語的補教業教學,學習效果不佳,所以號稱勤教嚴管,有外籍老師以中文教文法,並輔以大量紙筆考試,並嚴厲處罰的教學,目前風靡北部補教市場,但有母親告訴我,他孩子懼怕那種教學模式達夜夜噩夢,還躲入教室地下室邊哭邊爬出,筆者問:「那為何不停止,究竟他才小二啊!」她告訴我,因為其他媽媽說,孩子面對挫折一定要堅持。
這就是筆者常看到的英語學習迷思之一,學習到底是因有隻大老虎在後追敢的恐懼,還是像追蝴蝶的滿心歡喜?兩者都會有一定的短期成效,但說到長期或終身學習,請問要選擇那一種?
其次,筆者曾在台北市長郝龍斌的座談會上,提出外籍老師教導會話最自然,何不引進搭配本國籍老師的文法教學的建議,引進優質又想學華語的外師,可讓孩子自然地學習、運用,如果都以不符法令規定為由,那孩子當然要面對坊間良莠不齊的外師。
期望有一天,台灣的學生能很自然地在樹下翻閱原文書及小說,能很自然地以英語與外籍友人交流,唯有英語學習不只在課堂上,而是在生活中,才可說台灣的英語教學成功,台灣學子國際化。
曹淑芬(台北市/英語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