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門神彩繪是廟宇裝飾中最重要及最吸引人的地方,康錫長年投入台灣古建築彩繪研究,他以田野調查紀錄方式蒐錄各大廟宇的精采門神,為完成《台灣門神圖錄》一作,他考據各門神典故,呈現千餘年來的門神形象演變與相關知識,更記錄了多幀已消失的經典門神。
康錫表示,門神是中國民間最流行的神祇之一,其歷史之久、流傳之廣、種類之多,在諸神中最為突出。殷代開始,天子、諸侯、大夫多於秋季舉行祭祀禮,祭祀「門、戶、井、燈、土地」等五神,也因此賦予了門神形象化及人格化。
「隨著時代演進,門神形象亦隨之變化。」康錫說,像在殷商時代人們崇奉鬼神,會在門上畫老虎以嚇阻鬼魅魍魎;漢代則演變成神荼、鬱壘等英雄人物;到了南北朝又有「雞王鎮宅」來取代門神。
唐朝時佛教東傳,故門神多以佛教人物韋馱、伽藍,或是四大天王為主;南宋李嵩的《歲朝圖》,所描繪的門神已有文、武之別;直到元代,以秦叔寶與尉遲敬德作為門神,才在民間廣為流傳。
門神經過千餘年的演變後,種類也增加了。康錫表示,城門、衙門、寺廟門、宅門、廳門、房門等都各有門神,佛教、道教也分別有各自認定的教派門神,甚至有男女門神、文武門神,還有太監、孩童等各式門神。
而門神手上所持的器物,也是變化多端,從降魔驅邪、捉妖除怪,到加冠晉祿、招財進寶、百子千孫等應有盡有,已成為門的一種新裝飾藝術,更是代表屋主身分地位的表徵。
門神文化傳至台灣,也產生了些許轉化。康錫指出,台灣的門神彩繪較趨向於民俗趣味性,尤其是寺廟的門神彩繪,畫師無論心情或態度,均不敢有所懈怠,視門神彩畫為與寺廟顏面相關的重大工程,因為門神彩繪的優劣,直接關係到寺廟的神聖崇高,當然也連帶影響畫師的社會地位,民眾到廟宇可仔細欣賞分辨其中的巧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