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文化創意產業在台灣發展近十年,培養出許多年輕的創意者,產業輔導機制已建立,而台北市每年舉辦設計博覽會,除了激發文化結合產業的力量,也讓台北市政府朝向城市再造方向不斷發展。
台北市二○○九年舉辦「聽障奧運」、二○一○年「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二○一一年「世界設計大會」;透過這三項大型國際活動洗禮,有機會讓台北市邁向國際,於是台北市政府訂定一個長遠計畫,爭取「二○一六世界設計之都」,與國際間近五十個城市一起競爭榮耀。
城市行銷 走出特色
新上任的台北市文化局長劉維公強調,爭取「二○一六世界設計之都」,所有規畫都不只是為了舉辦大型活動,而是台北市都市改造的政策。他說:「不論台北市會不會入圍『國際設計之都』,台北市政府都會繼續推動這項政策,決心不會改變。」
「設計是為了解決生活問題、提高生活品質」,劉維公指出,爭取設計之都的概念及目標是「城市行銷、城市改造及產業發展」,要讓台北的產業、經濟及軟實力被全球看見。
「文化結合產業」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角色,劉維公表示,台北市要有自己的文創特色,否則就會變成模仿;例如紐約、東京、曼谷都有自己的城市特色,若在台北看到的都是東京的東西,國際旅客為何要來台北?
劉維公說,愈來愈多人重視台北的生活風格,台北特色正逐漸形成,「台北不像上海或其他國外城市以大型建築取勝,台北要做『質性』的東西,最重要的是鼓勵人做創意的事。」
文創推波 產業轉型
「群聚」是創意生態的概念,劉維公指出,產業競爭非常激烈,也很現實地著重市場導向。文創除了直接由產值看經濟效應,間接的效益也很大,像是幫電子產業、傳統工藝轉型,如鳳梨酥、茶葉、民宿的成功包裝等,對經濟轉型影響大;放大視野,會發現各行各業都已與文創結合。
劉維公指出,台灣文創發展十年,已非停留在市集階段,但市集仍是創意生態重要的一環,成本最小、最靈活,能培養年輕的創意者。
上下動員 爭取榮耀
台北市爭取「二○一六世界設計之都」,明年三月國際評審將來考察,短短一年內要做很多事。劉維公說:「和時間賽跑是一種推動的力量,讓事情更積極;設計之都工作須積極提出產業政策、積極辦好在台北市舉行的設計博覽會等。」
劉維公說,所有團隊三、四月間要動起來,不只台北的設計師,各城市的設計師都可加入,希望政府、設計工作者和民眾有共識,爭取台北市在國際發光的榮耀,也為打造全新的台北市而努力。
小檔案 劉維公
新任台北市文化局長,曾任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長期扮演政府智囊角色,是台灣標竿性的文創學者。
劉維公對台北市文創發展的許多想法與台北市長郝龍斌不謀而合,包括文化創意產業、社區文化、社會消費趨勢等。台北市積極爭取「二○一六世界設計之都」,劉維公被視為一時之選。
劉維公表示,爭取世界設計之都不只是一場活動,更是一個城市改造的社會運動;他要將設計思維,帶進公務服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