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陸客自由行後,陸客來台購買豪宅的說法不絕於耳,在大陸向有「地產思想家」的馮侖,直言這些所謂「風潮」充其量只能算是房仲產業的炒作話題,藉以哄抬建案的搶手程度。
迄今來台四十餘趟,對台灣房地產市場有深入的了解,馮侖曾表示:「不會搶在台灣購買動輒一坪兩、三百萬元的台北市信義區豪宅,因為我的生意不在這裡。」他認為因應自由行開放,短期的度假屋比較貼合現階段陸客的需要,在有山水景觀、鄰近都會的地段,坪數不要太大的產品,又可以讓家眷、老年人度假使用的產品比較合適。
開陸資跨海投資先例
去年,他透過新加坡子公司轉進台灣,在台設立分公司─台北萬通國際開發公司,年中,於北京發布選定新北市淡水小坪頂推案的消息,引發關注,這個建案自去年六月啟動,預計二○一四年完工交屋,將為大陸高端消費者打造二百七十六間度假住宅。馮侖也因為這個建案成為第一個在台灣投資地產開發的中資企業家。
「未來十年,按照兩岸開放交流的進展,台灣不動產市場和大陸之間的聯繫會更趨於緊密。」日前他接受新華社專訪時提到,「此番嘗試既是為大陸相關業者入台發展提供可借鑑的經驗,同時將開啟民間陸資跨海投資的新範式。」儘管這是萬通地產目前最小的建案,但意義甚大。
他說,中國地產商常認為「台灣市場小,沒什麼可做」,但「這是一句永遠正確的廢話。從人口、土地面積來看,全世界的市場哪個比中國大呢?若要以市場規模大小來評估,待在家裡算數就行了,也不用來看了。我在這邊(台灣)看到很多中國沒有的,我想把台灣的好東西,跟大陸的市場連接起來,為客戶創造價值。」由於大陸的購買力正在向周邊蔓延,自由行、健檢服務等相關產業將蓬勃發展,這些都是馮侖選擇在台灣發展的重要因素。
果然,他深具影響力,去年年底於北京舉行的「變局下中國地產價值新方向暨第二屆地產金融創新峰會」,揭曉第九屆「中國財經風雲榜」房地產類榜單,馮侖的「萬通台北二○一一」專案名列「最具投資價值地產項目」榜首。
不甘心只當一個過客
曾經形容台灣就像個「教養很好的中年婦女」,馮侖從來不甘心只當過客,在全球經濟低迷,兩岸房地產市場遭遇瓶頸的當下,他開啟大陸房地產企業進駐台灣的先鋒,但這並非一朝一夕的決定,二○○九年馮侖就對媒體表示:「立志要成為大陸企業最了解台灣的人,這樣我才有機會。」
之所以對台灣著迷,馮侖曾自剖:「我對台灣的興趣是從我讀研究生時候,因為我在中央黨校讀碩士時,學校有『反動期刊閱覽室』,我在裡面看到蔣公文集,還看到了一個蔣介石去世時候的畫冊。畫冊一打開,老百姓哭的啊,讓我很納悶,這個人不是壞人嗎?怎麼跟毛澤東去世的時候一個樣呢?我又把毛澤東逝世的紀念冊拿來對照,看起來怎麼都一樣?我想這兩個人都騙了我,兩個都不是好人。此後我就有興趣研究台灣,看三民主義,看黨外運動。後來我做生意去了,但是我一直有個感覺,過去幾十年來大陸的改革開放,港澳地區對大陸的經濟變化起了很大的影響,但是未來,大陸將進入社會政治改革階段,台灣會是很好的參考。」之後他到中國社科院讀博士,論文就是寫台灣,題目叫做《兩岸統一後的國家結構型式研究》,二○○三年拿到博士。
房子非理想全部
在業界享有「地產思想家」美譽的馮侖去年底推新作《理想豐滿》,書中談論「理想」、「公平」、「傳承」、「男人」、「九○後」等議題。在新書發表會上,面對台下大學生,馮侖卻奉勸學子,別把房子當理想!他說,過去我們總講社會理想、家國情懷,全是大事兒、大詞兒,現在年輕人的理想愈來愈小,他說,房子不應該成為理想的全部,「我從學校畢業以後做生意,二十多年來為什麼最後還能堅持下來?我覺得是因為心中有理想,有價值觀念,……我一直都覺得理想是黑暗隧道裡的一點光明,每個人心裡都一定要有一點明亮的東西,才能在黑暗中堅持。」
他認為,房子對年輕人不是「事兒」,因為獨生一代幾十年後手裡可能會有幾套往生老人剩下的房子。有人問,房子到那時候真的不塌?他一本正經地答說:「房子要塌很難,但人要塌很容易,人心不塌,房子不會塌。」
看到別人看不見的地方
回想第一次到台灣的經歷,馮侖說他「不是作為一個生物、動物,而是作為一個物理的物體進入台灣。」 當時,他參加一個海南島農業代表團到台灣考察,但對方無法接受他們的護照,「因為護照是主權象徵。我們被告知無法走海關,因為海關也是主權象徵。怎麼辦呢?我們走貨物通道,到那邊以後,代表團就把所有的證件拿橡皮筋捆在一起,他們也不看,避免眼睛會看到。」
但那一次,他見到了台塑已故創辦人王永慶。王永慶說了一句讓馮侖印象深刻的話,「一個人要成功,一生只有一個機會,沒有很多機會。」王永慶說,你所在的地方經濟起飛了,機會來了,你要逮住,你就成功了。
隨著兩岸逐漸開放,馮侖對台灣的喜愛與日俱僧,在一場他和台灣作家蔡康永的對談中,他提到,「在台灣有一個餐廳,它的老闆林先生是一個文化人,他把中餐做得比日餐還漂亮,完全像唐詩意境。他每天穿粗衣布服,在山裡面撿粗枝落葉擺得很有禪意。到那裡有一個出世的感覺。我們買賣人比較低俗一點,問他是不是來大陸開一間。林先生說我就這間就好。」
「現在的台灣發展出很多精致、而且很生活化、也很個人興趣的東西。」馮侖說:「這並不一定非要賺多少錢。世界上有比不賺錢還美好的東西,那就是少賺一點錢,同時發展興趣。」十六年往返台海兩岸,馮侖說,開放的資訊、更多的共同語言和話題,正在縮短兩岸民眾的心理距離。
此次馮侖透過與台灣企業合作註冊新公司進入台灣,他認為,對現有遊戲規則變通,是一種靈活探索和有益嘗試。他透露,目前還有幾家大陸地產同行正在籌畫開拓台灣市場,考察金門和台北。
外來資本與經驗的注入有望催生產業的新格局,有不少港企、陸企及新加坡企業看好台灣休閒旅遊市場,但馮侖認為台灣房地產市場已接近飽和,加之台灣尚不開放陸資直接投資房地產市場,大陸房地產企業進軍台灣空間不大。
儘管如此,他還是憑著經驗、邏輯和直覺,看到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勇敢走出第一步,這一步不僅代表大陸企業轉型與創新的經驗,更是兩岸地產界合作形態的可行性探索,而這些經驗也適用於其他產業。
他認為兩岸合作,應利用台灣優質研發及生產資源,創造新產品銷往大陸及海外,台灣可以對大陸來台的一些行業採取「一案一策」的方式,進行試點,若可行便推廣,不宜僵硬限制,「大陸企業到台灣投資,並不是來分食台灣市場,我們把房子賣給大陸人士而非台灣區域人。相當於把產自台灣的產品推廣向更大的市場,對於台灣市場是一種助力、啟動。」
小檔案
馮侖,1959年,出生於陝西西安。中國中央黨校法學碩士,中國社科院法學博士。1991年領導並參與創建萬通集團,1993年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後與當時另五名合夥人潘石屹、易小迪、王功權、劉軍、王啟富被譽為「萬通六君子」。六君子拆夥後,各自成立的「萬通系」企業所戰皆捷、各據山頭,沒惡性競爭,傳為美談。
現任萬通集團董事局主席,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民生銀行董事,中國城市房地產開發商協作網路輪值主席、中國房地產協會城市住宅開發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08年9月30日,上海A股上市的萬通,總資產達到83.82億元人民幣。
2001年,萬通集團以「萬泉新新家園」「亞運新新家園」「龍山新新家園」等系列建築作品,榮獲台灣「中華建築金石獎」頒發給大陸地區的「優良企業形象獎」。這幾座建物也在同年獲得北京「2001年度十大明星樓盤」的榮譽。同年馮倫也榮獲「十大最具人氣企業家」,所領導的萬通地產2001、2002連續兩年獲得「中國名企」稱號,他個人也連續兩屆獲得「中國房地產十大風雲人物」殊榮。在胡潤主持的「2003房地產影響力人物五十強」的評選中,名列第四。
馮侖在業界享有「地產思想家」的美譽,他與深圳的世界第一大住宅開發商、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為好友,經常一起出國旅行,在大陸甚至享有「北馮侖、南王石」封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