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 準接班人 走親民路線

整理報導/編輯杜晴惠 |2012.02.26
1212觀看次
字級

整理報導/編輯杜晴惠

圓滿結束對美國、愛爾蘭、土耳其的十天訪問行程,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於二十三日回到北京。此行應美國副總統拜登、愛爾蘭總理肯尼、土耳其總統居爾的邀請出訪,國內外媒體均以大篇幅報導,一般認為習近平是中國準接班領導人,等於將成為亞洲最有權勢的人。
因為中國的經濟正在崛起,而且已經成為全世界不可忽視的貿易夥伴。誠如習近平在愛爾蘭為他準備的歡迎會上所說,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二○一○年,中國經濟總量比一九七八年翻了四番多,占世界經濟總量比重從百分之一點八增加到九點三。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從二○○一年到二○一○年,平均每年進口商品七千五百億美元,為貿易夥伴創造了大量就業和投資機會;在華外商投資企業累計匯出的利潤達二千六百一十七億美元,年均增長百分之三十。
與此同時,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長百分之四十以上,二○一○年達到六百八十八億美元,居世界第五位。二○一一年,中國出口增長百分之二十點三,進口增長百分之二十四點九,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一千一百六十億美元。「預計到二○一五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達到人民幣三十二萬億元,約合五萬億美元,國內市場規模將位居世界前列,進口規模累計有望達到八萬億美元,對外投資將超過五千億美元,將給世界各國企業帶來巨大商機。」習近平在演說中提到。
八旗少年遭逢家變
不若過去中國領導人的犀利作風,習近平參訪時展現的是親民風格,他結束美國訪問前特別抽空到洛杉磯史戴波中心觀賞NBA球賽;在愛爾蘭訪問期間到農場和農民話家常,還到都柏林克羅克公園體育場踢球,小試身手,也讓人好奇這位親民領導人如何能從幾億人口中脫穎而出。
一般認為,少年時經歷過「文革」,青年階段「上山下鄉」的習近平,崛起與出生背景有關,因為他有一個赫赫有名、曾任國務院副總理兼祕書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長、中共中央宣傳部長等職的父親習仲勛,對於習近平有巨大的影響力。
根據習仲勛的傳記資料顯示,習仲勛是中共高官中少數保持簡樸農民生活作風和革命理想主義的人,直到現在,習近平仍記得父親的教誨:「父親要求我們從小就要做講團結和善於團結的人。走上社會後,對這一點的體會就更深刻了。我感到:凡事團結處理得好,工作就能做得比較好;如團結處理不好,凡事就做不好。」
童年時固然因為父親的官運,習近平讀的是坐落於北京海淀區的「八一」學校,這是一所有中共特色的八旗子弟學校,鄧小平、葉劍英、薄一波等人的子女也是該校學生,校園中除了教學大樓,還有游泳池、動物園和為學生提供鮮奶的奶牛場。但是習近平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儘管家庭的生活條件比較優渥,這麼講吧,就是衣食無憂,但是父親對我們的要求,使我們過得非常簡樸……平常穿的衣服,且不說補丁落補丁……我比較慘的是上面有四個姐姐,只有一個哥哥,所以大部分穿姐姐的衣服—花衣服、花鞋子,我絕對不幹,爸爸用墨汁把花花紅紅的地方染了,不得不穿。」一九六三年,習近平十歲,父親因為《劉志丹》小說事件,決定回到農村生活,少年習近平成了「黑幫子弟」,同時,展開人生中重要的歷練。

青年習近平           文/楊中美
習近平當上了大隊黨支部書記,是延安插隊知青中的第一人。但領導威信畢竟要靠幹出成績才能服眾,特別是對一個不是本土本鄉的外來知識青年來說,當得了當不了,全看你有沒有放幾把火的本領。
習近平的表現是夠格的。
一九七三年冬天,習近平剛擔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他帶領社員到寨子渠打壩,當時天寒地凍,打壩的河渠裡冰塊很厚,不處理掉,壩基不穩,春天一融化,壩就塌了,會勞民傷財。工地上,習近平做了下渠挖冰塊的動員,可是寒冷刺骨,社員沒有行動。習近平二話不說,第一個跳進冰水裡往外搬冰塊。幹了一陣,群眾感動了,紛紛脫掉棉襖、棉褲下水幹了起來。
習近平帶領社員日夜奮戰,給村里打了十幾個土壩,治理了好幾條爛溝。習近平還給社員大辦沼氣,解決燒柴問題。當時,陝西省政府有關部門曾專門到梁家河召開推廣現場會。
據現任梁家河村村支書石春陽說:有一天,習近平在報紙上看到四川綿陽一些農村在搞沼氣,用來做飯、照明,既方便,又廉價。想到村裡年年拉煤的日子,他再也坐不住了。幾天後,習近平到公社請了假,自費跑到四川綿陽地區實地考察沼氣池建造技術。那時,延安還沒有通火車,他要坐兩天汽車到西安,然後再坐火車到四川。
回到村裡後,習近平給社員講述沼氣的好處,從未接觸過化學、不知道沼氣為何物的大多數鄉親聽得雲裡霧裡。習近平知道這是一件新生事物,他決定先建好第一口沼氣池,用事實來說服社員。
幾個月後,當社員用第一口沼氣池的沼氣做飯照明的時候,鄉親不得不佩服這位年輕的習支書「有知識、點子多」。據梁玉明講,到一九七五年,全村在習近平的帶領下一共建成幾十口沼氣池,基本上解決了社員做飯、照明的問題。
習近平一年四季為了隊裡的事忙得顧不上自己,村裡的老鄉便拉著他去自己家吃飯。習近平當年的房東說:「我們家有八口人,連他九口人一塊吃飯,你做什麼他吃什麼,不嫌髒,也不挑食,反正習近平和我比較合得來。」
習近平說:「我的成長、進步應該說起始於陝北的七八年間。最大的收穫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這幾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鍊很大,後來遇到什麼困難,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樣困難的條件下還可以幹事,現在幹嘛不幹?你再難都沒有難到那個程度。一個人要有一股氣,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戰的勇氣,什麼事都不信邪,就能處變不驚、知難而進。」
一九七五年夏,習近平的機遇來了,他及時努力把握住了,從黃土高原的窮鄉一躍而到了中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成為一名工農兵學員。
習近平說:「我那時一邊當村幹部,一邊總想著有機會還是想上學深造一下,因為讀書讀得太少了,這與我理想的目標並不違背。那時候報大學,清華有兩個名額在延安地區,全分給了延川縣。我三個志願都填清華,你讓我上就上,不讓我上就拉倒。縣裡將我報到地區,縣教育局領導仗義執言為我力爭:清華來招生的人不敢做主,請示學校。這又是一個機遇。一九七五年七、八、九三個月,正是所謂的『右傾翻案風』的時候。遲群、謝靜宜都不在家,劉冰掌權,他說,可以來嘛。當時,我父親下放的洛陽耐火材料廠,開了個『土證明』:『習仲勛同志屬人民內部矛盾,不影響子女升學就業。』開了這麼個證明,就上學了。」
一九七五年,習近平被推薦讀清華大學,等臨走時,家家戶戶都請他吃飯。走的那天,全村人都沒上山幹活,排了很長很長的隊送他上路,送了十多里,社員還在送。習近平哭了,說:「你們對我這麼好,我不想走,就在這裡扎根農村一輩子。」一個和他非常要好的青年農民大聲地對他吼:「你快走,你上了清華大學,我們就有條件去北京,要不然去北京沒有人管我們的飯。為了我們將來看北京,你非得走。」之後,送行的社員才依依不捨地回去了些。但十幾個年輕人一直步行六十華里送習近平到縣城,晚上又一同擠在國營旅館的一間平房裡打地鋪睡。第二天,習近平帶著社員到相館照了紀念照。那是山裡人第一次照相,用了五元五角。習近平付錢時,社員不讓,你三角他五角地湊夠了……
習近平得天時、地利、人和,靠自己的努力抓住了人生機遇,被推薦上了清華大學化工系。
(本文摘自時報文化出版《習近平—站在歷史十字路口的中共新領導人》一書)

小檔案
習近平,1953年生,陜西富平人,中共開國元勛習仲勛之子,197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至1975年,擔任陜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知青、黨支部書記。
二十二歲一般學生大學畢業的年紀進入心目中的第一志願清華大學化工系。四十九歲榮獲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法學博士學位。
步入政途後,曾在福建省擔任各級地方官達十七年,之後陸續接任浙江省委書記、上海市委書記等職。二○○七年秋中共十七大,習近平進入由九人組成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成為中共最高領導層裡的一員。二○○八年三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被視為中共第五代接班人。美國《時代》周刊將習近平列為2009年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