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喜歡說床邊故事給他們聽。有時候拿著故事書照著念,有時候就天馬行空亂編,還曾把看過但不記得細節的故事「加油添醋」,變成另一個版本。其中,我最愛亂編的故事就是《石頭湯》。
通常,我會這樣開始:「從前從前,有兩個流浪的人來到一個村莊……」記憶力還不錯的女兒馬上會打斷我:「妳上次說是兩個打仗時跟軍隊失散的阿兵哥。」我自圓其說:「這是另外一個故事。」女兒只好閉起嘴巴,繼續聽下去。
「這兩個人來到村莊,村莊裡的人看他們髒兮兮的樣子,以為他們是壞人,沒有人願意招待,他們的肚子好餓好餓喔……」兒子也聽出來了:「不是啦,妳上次說,這個村子裡的人都很窮,他們自己都吃不飽了,怎麼能招待別人?」女兒接著說:「這明明就是《石頭湯》的故事嘛!」
唉,被「抓包」了。我只好佯裝生氣說:「你們到底要不要聽嘛?」兩個小鬼都點頭,我繼續往下講:「他們看到每家每戶都緊緊關著門,就想了一個辦法:到河裡撿了好多又白又圓的石頭,洗得乾乾淨淨的,然後大聲說:『好棒喔!這就是可以煮成湯來喝的石頭啊!石頭湯很香呢!』他們故意講得很大聲,引來了一個好奇的小女生……」
女兒的嘴巴動了一下,看嘴型大概是要說:「明明是男生。」我沒理她,接著講:「這兩個人就跟小女孩說,妳家裡有沒有胡蘿蔔或馬鈴薯啊?只要在煮石頭的湯裡放一點,那就好吃得不得了啦!小女孩飛奔回家,趕緊拿了家裡僅剩的一條胡蘿蔔和兩個馬鈴薯,給了這兩個人,放進他們正在生火煮水的湯鍋裡。」
從這裡開始,我加進湯裡的材料,每天都有一點不一樣:「每個村民都回家拿一些自己的東西來,洋蔥啦、培根啦、白菜啦、牛肉、番茄……」反正亂加一通。有時候孩子們還會幫我加:「豆腐、火腿、萵苣、芹菜、麵條、雞蛋……」
「好不容易,一鍋『石頭湯』終於煮好了,香噴噴的味道把全村的人都吸引了過來,這兩個人非常慷慨,對圍觀的人說:『來來來,不要客氣,大家都來吃吧!』村子裡的人很高興,可是也有點不好意思,先前村民這麼小氣,沒有招待這兩個人,他們非但沒有記恨,反而回過頭來煮了這麼香的湯來招待大家,於是紛紛回家拿了碗筷,也拿出更多食物出來,大家一起吃了一頓充滿愛心的大餐。」
說到這裡,孩子們往往就很滿足了,我幫他們蓋好了被子,關了燈,這一天才告了段落。
我說我「很享受」講床邊故事,意思是,我並沒有把床邊故事變成「教育」孩子的另一個時段,我只是跟他們玩在一起,胡說八道一通。只要氣氛融洽,培養感情的目的就達到了,又何必一定要「教忠教孝」呢?
有時候實在很累了,我還會一邊講一邊打瞌睡呢!孩子們把我搖醒,問:「媽媽,後來呢?」我醒來之後照例會問:「剛剛講到哪裡了?」很好笑,對吧?
我念研究所那幾年,身兼兩、三份工作,身體的疲憊自是不用說,實在沒時間去更新我的兒童故事「書庫」,於是,這個《石頭湯》的故事便翻來覆去講了好多遍。回想起來,我家孩子對我這懶惰的媽媽實在是很寬容啊!
前兩天,女兒在我上班的時候,自己照著網路上提供的食譜煮了一鍋羅宋湯,她一樣一樣地把食材加進湯裡,燉煮得恰到好處時,我回家了。聞香進了廚房,女兒一邊攪著湯,一邊笑著說:「這一鍋,好像小時候你說的『石頭湯』喔!」
我也笑了。可不是嗎?《石頭湯》是我們家共同的記憶呢!
(本專欄每周四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