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讀過王安石〈傷仲永〉的一篇文章,這故事在我剛開始帶小孩的時候,給我需重視孩子教育的啟示。
王安石外祖父家鄉,有個神童名叫方仲永,他家世代耕田。仲永五歲時仍不認識紙筆墨硯,有一天忽然向父母哭吵要紙筆墨硯,他的父母就向鄰居商借,結果仲永能馬上寫出四句詩,還簽上名字。
鄉人都當他是天才兒童,紛紛宴請仲永的父親以求詩文,或是直接拿錢求仲永寫詩,仲永的父親認為有利可圖,每天都帶著仲永到處表演,卻沒有讓他好好學習。
幾年後,仲永寫出來的詩句,不能如過去所聽聞的那般神奇,到了二十歲時與一般人已經沒什麼兩樣。
這故事無疑是強調教育的重要性。為人父母且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天才,總不能錯過孩子學習的機會,是吧?雖然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會刻意炫耀孩子的資質與才能,但是掌握孩子學習的關鍵期及人生不能重來的迷思,常常使我們功利地比較孩子的選擇與學習成果。
猶記得我家孩子學琴的歷程,從紙上模擬到會彈奏《小奏鳴曲》、《奏鳴曲》,我自己也經歷不少迷思:孩子要不要參加比賽?追隨名師?征戰台灣南北?對小學階段的孩子而言,父母的鼓勵、價值觀與影響相當大,可是要與孩子決定未來不是容易的事,因為這決定關乎孩子的人生樣態,不是嗎?
孩子的雙手將來是要按琴鍵還是拿筆呢?我家小孩在兼顧課業與國小音樂班功課的表現很不錯,記憶力與音樂性佳,但身型嬌小,手掌不夠大,彈八度音以上時,按鍵有困難,如果不是反覆思考,陪他分析與判斷,最後決定讓他自己做決定,說不定他現在會怨懟當初媽媽的選擇與決定,而我也會後悔莫及。
他現在上大學了,他仍然對音樂相當熱情;若當初讓孩子走音樂專業這行,如今練琴說不定成為他的夢魘。
當父母,我們不知道老天交到我們手上的孩子資質如何,不必怕埋沒孩子的天分,只要給予愛與學習機會,相信親子都會快樂無比,更是這親子緣最美的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