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貿協會的統計,去年以觀光、商務考察等名義來台的旅客中,有三萬九千人利用時間參加健檢與醫療美容活動,其中約有八成是來自中國大陸。
而今年起,內政部實施陸客「自由行」手續簡化,及開放由醫療機構代申請,得停留十五天健檢、醫美的「醫療行」,預料將有新一波的陸客來台高峰,而筆者更期待能藉此挽回台灣國際醫療觀光產業的優勢。
國際醫療觀光事業早已成為各醫療先進、觀光資源豐富國家競相投入的產業,台灣的醫療水準名列世界前茅,又有語言、飲食相同的中國大陸顧客群,因此,政府三年前即將「國際醫療」列為六大新興產業之一,可是因相關法制作業延宕,優勢逐漸被周邊國家取代,十分可惜。
目前推動國際醫療的主要障礙,不外是認為醫療資源稀有,「商業化」恐有道德風險,及全民健保資源來自國人,開放「外人」恐會被濫用。但平心而論,部分醫界人士堅持醫療資源不該商業化,卻對醫療人才被其他國家搶聘、資金外流(到境外設置醫療院)束手無策,這項堅持已無實質意義。
至於國際醫療與全民健保脫鉤,是屬管理技術問題,只要立法容許對國民及外籍人士的醫療行為分軌,規畫不同計價基準,並要求國際醫療的利潤,須按比例回饋健保,當可免除疑慮。
推展國際醫療觀光產業,不僅能促進觀光和醫療業快速發展,帶動國家經濟成長,所產生的醫療稅賦若能挹注健保,也可紓解健保財務,我國國際醫療雖仍具優勢,但估計僅剩一兩年「先機」,主管機關應盡速推動國際醫療立(修)法,及配套措施等法制作業,別錯失機會。
趙麗雲(台北市/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