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水電瓦斯將檢討費用後,大學學費調漲也被提出討論,國立大學校院協進會將開會,提出學費調整的建議,有大學生團體舉辦論壇,除了反對學費調整,還主張由政府和企業支付學費。
教育部長蔣偉寧對此表示,學費政策必須統籌來看,待學雜費審議小組報告後,他將全盤思考,再作最後決定。
每年討論大學學費是否調漲,都有正反意見,這次有學生團體主張大學應免學費,除可造福學子,並能塑造國家優質人力資源,但筆者期期以為不可。
因為大學教育並非國民教育,若免費入學有違使用者付費原則,再者,十二年國教即將上路,政府財政拮据,大學免學費對財政恐雪上加霜。
大學學費是否調漲必須審慎,筆者建議,首先應就實際入學(區分國立、私立)學生背景深入分析,若就讀國立大學學生家庭背景較佳,有能力支付學費,則阻漲學費是否反而無法享用較好的教學設備與環境,及拿弱勢者稅收補貼優勢者?是必須思考的問題。
其次,可由增設獎助學金、增加工讀機會,幫助經濟弱勢的學生完成學業。
另外,在學歷貶值的今天,不少年輕人進大學只為文憑,建議對類此學生採嚴格標準淘汰,把教學資源集中給有心上進者。
從另一角度思考,助學(獎學金、貸款等)應屬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性質,必須設定門檻,例如報載有接受助學金的學生卻不進入當地高中就讀,反而到高消費的台北就讀明星高中。
也有申請助學貸款者大學畢業後,不進入職場而繼續升學,既已蒙惠完成大學學業,是否就應立即進入職場,接受社會大學洗禮,並償還助學貸款,待他日行有餘力再深造?
國民素質攸關國家發展甚巨,是必須統籌來看,或許可參考社福津貼、補助作法,將大學學費制度化,並擬訂完善配套措施,就可避免每年為調不調漲爭論。
洪裕仁(高雄市/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