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娘子》訴說柴契爾的故事,值此歐債危機拖累全球經濟時刻,彷彿可以聽到她透過電影提醒世人:「我早說過。」當年柴契爾反對歐元。
鐵娘子稱號不是支持者送她的,而是敵人,企圖把她和德國十九世紀有「鐵血宰相」之稱的總理俾斯麥相比,想把她塑造成一個冷酷無情的人。
柴契爾夫人對錢和政治的關係看法很簡單,她說:「別讓經濟學家那些聽起來很高深的話嚇壞,以家庭角度來思考政治就對了。」
她說,掌管家庭財務的婦女都很清楚不能透支,寅吃卯糧導致依賴,通往墮落。「我的政策是和數百萬跟我有一樣的人所體會過的:工作一天,就能領到一天薪水,要量入為出。」她相信,一個人最終得付帳單。
一九七○年代英國通膨嚴重,政府過度借貸。柴契爾知道政府有時必須借錢,但她堅守家庭財政論。不過,這位嚴格謹慎的「政界家政婦」,廢掉限額房貸的壟斷組織,許多人成為有屋階級,但後果是數百萬人抵押房屋,大量舉債,導致她下台不久後出現破產潮。
許多人指控她一手促成她個人深惡痛絕的貪婪。媒體批評柴契爾,以她父親的形象(工作勤奮、謹守教規的雜貨商)改革國家,最後以兒子的形象(工於心計、汲汲營營)收場。
一個政治人物的歷史功過,還有待更多沉澱後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