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作為繪圖或書寫工具起源甚早。從新石器時期彩陶上面的花紋圖案來看,筆的產生幾乎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而出土的甲骨文中的文字,已發現許多不是用刀刻而是用筆書寫的,因此可判斷在夏商時期就已經使用筆了。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已經製作和使用筆了。那時筆的名稱繁多:吳國叫「不律」,燕國叫「弗」,楚國叫「幸」,秦國叫「筆」。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筆」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
至於出土最早的毛筆,則是一九五四年,湖南長沙左家公山楚墓挖出的戰國筆,稱「長沙楚筆」。該筆套在一只小竹管內,筆毫則是選用上好的兔箭毫製成。
秦朝大將軍蒙恬將毛筆加以改良。當時的作法是將筆桿一端挖空成毛腔,再把筆頭塞入腔內,外加大竹套護筆,筆管與筆套則都髹漆保護。
將筆頭塞在毛腔的製筆法,優點是筆頭可保持圓潤狀態,更能蓄墨書寫。這點有別於早期將獸毛包在桿的一端,再用絲線纏緊,外面塗漆,這種製筆法,造成筆頭中空,書寫時容易分叉。所以蒙恬將筆改良成較接近我們現在使用的毛筆,這也是我們認為筆是蒙恬發明的原因!
到了漢代,毛筆發展出兩種製作方式:除了類似蒙恬的製筆方式之外。還有一種使用四個木片夾住筆頭,再用麻線捆綁而成。這時期的毛筆,不只筆毫選料講究,製作精細,也逐漸重視筆管的質地與裝飾,甚至有的還用金銀鑲飾。
筆經過唐、宋、元的發展到了明、清時期,筆毫開始選用各種不同性質的毛料相互搭配成中性兼毫筆。這種筆軟而圓健,剛柔適中,並且也出現書寫特大字的大型筆,及含墨量較多的長鋒筆等。
筆管上使用的材質則更加廣泛,如:金管、銀管、瓷管、斑竹管、象牙管、玳瑁管、琺瑯管、琉璃管、木管等多種材料,有的還在筆管加以雕刻、鑲嵌等許多典雅的裝飾;此時,毛筆已經不只是書畫工具,而是漸漸成為可收藏級玩賞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