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幸福指數與富民經濟

 |2012.02.08
1497觀看次
字級

新閣上任,府院提出施政新思維,將訂出「國民幸福指數」;行政院長陳更宣示要推動「富民經濟」,讓全民生活和文化都有富足感。

提到「民富國強」,強調會在安定基礎上發展經濟實現,和傳統的「國富民強」不一樣,人民有錢,國家自然強盛。商總理事長張平沼則表示,要讓人民感到幸福,首要指標看大中小企業、個體經營的微企業,能否維持穩定的「有感」成長。

「人民有錢」的前提是「國家有錢」,國富才可能民富,所以陳有但書,就是「在安定基礎上發展經濟」。張平沼則仍是先追求國內生產毛額(GDP),才可能有不丹的幸福指數(GNH)。

「國民幸福指數」起源於不丹,起先並未引起太大注意,但二○○八年金融海嘯後,各國重新思索「人民福祉」的定義,希望放棄對經濟成長率的崇拜,改以其他軟性指標取代。

不丹的幸福指數有其背景。該國深處喜馬拉雅山區,幾乎與世隔絕,人民對外界瞭解不多。前幾年開放,甚至可以購買、收看電視後,看到其他國家的富足,想法已開始改變,產生相對剝奪感。

但追求美好生活已成國際潮流,法國要放棄對GDP的祟拜,英國今年七月要公布類似指標,日本、美國也正研擬。但各國與不丹的幸福指數各有所偏,日本包括核能安全項目,明顯是由於去年海嘯引發的核能危機。

主計總處表示,我國擬參照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美好生活指數」,來訂國民幸福指數。美好生活指數涵蓋八大領域,選用二十項指標,包括居住、收入、就業、社群關係、教育、環境、生活滿意度、工作與生活平衡等。

國內更有人建議將「藝文支出」、「外出用餐頻率」、「家庭出遊指數」列入,這些也是幸福的重要象徵。但這些指數的基礎仍在經濟富裕,近年薪資水平低於二十年前,心情會好嗎?大陸民眾大批出國觀光,花錢沒上限,更加重台灣人民的相對剝奪感,心情會好嗎?

滿意度是主觀的,幸福、快樂也是抽象概念,涉及私人性的心理狀態。創造幸福指標要先定義「什麼是幸福和快樂?」調查時,詢問「快不快樂」、「幸不幸福」,答案將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受訪人也可能答不出來。

調查幸福指數,會遭遇技術問題,受訪人當時的心情、社會大環境,都會左右調查結果。若採量化的客觀性數據做為幸福指數的依據,更不容易,如何以數據來衡量幸福與否?

幸福指標難以衡量,各國也尚無統一標準。OECD的「美好生活指數」中,仍包括收入、就業等經濟指標;而壽命長短、居住房屋大小、失業率、通貨膨脹率、生活保障、政府福利等,也仍與經濟成長率息息相關。

兼顧幸福指數與國內生產毛額,會犧牲一些經濟發展,如停止或減少核電,限制高汙染工業,限制汽車以減少碳排放,這些環保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不致引起爭議。

推動富民經濟,但要使國富又民富,兼顧幸福指數與國內生產毛額,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