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發布報告指出,今明兩年全球經濟成長將大幅減速,除非能加速改善就業市場、遏止歐債危機,否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可能僅百分之零點五。世界銀行也預估,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百分之二點五。
衝擊二○一二年世界經濟的還有個重要因素,今年是「世界權力交替年」,全球一百九十三個國家中,有五十九個國家將舉行直接或間接選舉,二十六個國家可能出現新領袖,為國際秩序帶來新氣象。
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除了英國,美、法、俄、中都有大選,甚至改朝換代。美國共和黨籍總統候選人還未出線,但預料歐巴馬前景多艱。法國總統沙克吉的對手也未確定,但他的支持率僅百分之二十四,比第一在野黨社會黨候選人歐蘭德的百分之二十七點五還低。俄羅斯三月大選,普亭支持率大幅下滑,可能還會有一輪要求他退選的示威遊行。
大陸今年領導班子換屆,國家副主席習近平預料將接掌黨總書記;馬總統連任成功,兩岸政策將持續。但世界銀行預估,中國經濟成長將放緩,發展中國家應準備好因應進一步的衝擊,兩岸關係牽涉台灣的經濟發展,大陸新一代領導人如何布局,台灣經濟如何與大陸經濟連動,都可能會變得複雜。
華爾街日報報導:「有人懷念起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彷彿可以聽到柴契爾夫人提醒世人:『我早說過』。」柴契爾夫人對錢和政治的關係看法很簡單。她曾說:「別讓經濟學家和內閣官員聽起來很高深的話嚇壞,以家庭的角度來思考政治就對了。」
柴契爾夫人說:「我的政策不是基於某些經濟理論,而是我和數百萬跟我有一樣經歷的人所體會過的:老老實實幹一天活,就能紮紮實實領到一天薪水;要量入為出,準時付帳。」
一九七○年代,通膨和政府過度借貸與支出是常態,柴契爾不否認政府有時候必須借錢,但她仍堅守那套家庭財政理論。但她說,一個家庭,尤其是掌管財政大事的婦女,都很清楚不能透支,而且必須未雨綢繆。她終生奉行這個道理,而且這套主張在當時獲得極大迴響。
從柴契爾的觀點來看舉債建設,就必須更審慎。日前行政院工程會召開會議,討論擴大開放陸資參與公共建設。只要不涉及國家安全,不影響國內營造業,這個政策應可行。工程會主委李鴻源表示,「用別人的錢來做我們的公共建設,而且聘用我們的員工,增加國人就業機會,沒什麼不好,不必視為洪水猛獸。」
蔡英文雖然敗選,她在競選提出的政見「四年赤字減半、八年財政平衡」目標,仍值得馬政府參考。柴契爾強調,「寅吃卯糧當導致依賴,而非獨立,依賴則通往墮落。」大陸的經濟成長放緩,但資金眾多,也需要尋找出路,台灣能否藉此發展公共建設,而不需要擴大舉債,有待國內冷靜的更深入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