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花集‧紅樓夢】 詞藻警人,餘香滿口 ——《紅樓夢》的語言特質

朱嘉雯(佛光大學文學系副教授) |2012.01.17
1452觀看次
字級

我們常說,好的文學作品其語言含蓄渾厚,詞句耐人細細品味。而《紅樓夢》之所以成為文學經典,其中道理便可從原作者最為人所稱誦之經典名句的修辭意境中,尋求解答。

例如第十一回作者描述秦可卿病危,在尤氏道出病情之後,「鳳姐兒聽了,眼圈兒紅了半天,半日方說道:真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其後的續書本,在這段話上做了約略的調整,刪去了「半天」、「半日」二詞,使鳳姐兒的動作改為:「眼圈紅了一會子,方說道……。」

所刪語詞看似無關宏旨,其實蘊含了王熙鳳當時十分傷感的情緒。她有好長的時間說不出一句話來,那哽咽難言的神情,就是在這兩個看似不經意的修辭中透露出來的。程高本的改動,表面上使得語句趨於精鍊,卻反而失去了人物傳神的意態。於此也就大致可以說明,文學家精心錘鍊的字句,捕捉了潛藏在生活裡,許多真情流露的動人時刻。

《紅樓夢》開卷詩云:「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書中那些看似無理的呆話、瘋話,在我們讀完通篇,掩卷慨嘆之餘,卻也同時得到很深的體會。尤其是「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見了女兒,我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這出於第二回的一段名言,是整部書提綱挈領的樞紐。

我們對於賈寶玉性格特色的掌握,以及書中反對當時男尊女卑等新觀念的體驗,無非都是從這段表達方式奇特怪異的荒唐言語中開展出來的。它不僅給予我們深刻的印象,同時也使人沉思:世俗之見是多數人的觀念,卻未必是最高明或不可動搖的信念。

作家以豐富的情感與其主觀的意志,表達出超越世俗的生命智慧,便是文字世界裡一顆顆千金重的橄欖,耐人品嘗其間豐富的滋味,也啟發讀者重新思考現實中一切既有的成規。其價值珍貴無比,受益者因而在無形而深沉的歷史黑夜裡,瞥見了人類文化思想中深藏著變化不盡的璀璨繁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