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年的年夜飯豐富多彩,其中北方的餃子最為典型。而能吃到包有「寶藏」的餃子是最開心了,這是在包餃子時,把事先清洗乾淨的硬幣包在餃子裡。能夠吃到含有寶藏的餃子,便是收到了「財神爺給的元寶」,接下來的一年中必定財源滾滾。
新年伊始,大家高興互相拜年,說的最多的祝福吉利話便是「恭喜發財」。可以說有關財神的民俗不僅在飯桌上,在人們嘴裡,在家家戶戶的門牆上也可見財神的蹤影。有的人家將財神畫像當作門神貼於門上,有的人家將財神年畫掛在屋內。一些人家將財神的紙馬收集好後,在初二時焚燒祭祀。
目前所知最早的財神紙馬被認為是遼金時代的「增福相公」,畫中的大耳相公,腳下金錢財寶滿地,表示出對財富的追求,可見對財神的崇拜在當時已經深入到民間。而隨著人們對財富的愈發追求,到了明代,財神的職司基本固定下來,由一位或幾位神明擔當,其中有文財神、武財神、利市仙官等。
文財神的形象與天官相似,頭戴著烏紗帽,手捧著如意,身上穿著蟒袍。人們多將古代的兩位忠臣「比干」和「范蠡」尊為文財神。

比干是殷紂王的叔父,為人忠耿正直,常直言勸諫而得罪荒淫無道的紂王。後來紂王受了妲己的蠱惑,命人將比干開膛挖心。在民間的傳說中,比干被挖心之後吃了姜子牙的靈丹妙藥並沒有死,他廣散財寶,因沒有了心,做事公道,不偏不倚。這種童叟無欺的君子,順理成章地成為人人敬佩的文財神。
春秋時期越國的大臣范蠡,善於經商,為越王勾踐出謀畫策,越王臥薪嘗膽最終打敗了吳國,完成了霸業。范蠡後來急流勇退,隱姓埋名到了齊國,經營農業和商業,「致產數十萬」,並且幾次「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
范蠡積攢了大筆財富後,最終在陶邑定居,人們稱他為「陶朱公」。因陶朱公富甲一方的強大財力和仗義疏財的豪情,不僅被人們奉為文財神,更是商家信奉的祖師爺。
相對於文財神的謙和文官形象,武財神的形象自然是威武的大將軍樣子。
道教中的「趙公明」是最為人熟知的武財神。在晉代干寶的《搜神記》中提到,「上帝以三將軍趙公明、鍾士季,各督數鬼下取人。」可以看出此時趙公明是位冥神。
在明代的《封神演義》裡,趙公明助紂為虐,被姜子牙咒死,在最後姜子牙封神時,他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專司「迎祥納福,追逃捕亡」之職,並將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利市仙官姚少司派到他的旗下,這時的趙公明真正成為了大財神。在許多的財神年畫中,趙公明在中間,招寶、納珍、招財、利市仙官分列兩旁或圍其周圍,民間稱為「五路財神」,一起祭祀,以求路路通財。
另外,有的商舖裡會供奉一尊長鬚紅面的神像,他就是鼎鼎大名的「關公」,在這裡,他也被作為武財神供奉起來。百姓們都希望商戶能夠誠信經商、公平交易,傳統觀念中的忠義、誠信的最典型代表就是關公,因此商戶們在店裡擺放關公的形象,也是為了向關公看齊,以保生意興隆。
前面提到的「利市仙官」也是年畫等作品中常見的財神,他的得勢很大程度源於他的名字,「利市」,指買賣所得利潤,古人云:「利市三倍。」作為追求利潤的商家自然希望得利滾滾,於是爭相懸掛利市仙官等畫像。
古代民間傳說不僅將神仙分列為文、武,還將許多神仙配成夫妻,增添許多生活氣息。在河北武強的年畫中出現的財公、財母正是這樣的夫妻形象,他們手捧元寶,面露喜色,身後還寫有「福」、「生財」、「錢」、「進喜」等字樣。這種夫妻組合如土地爺和土地婆、床公床母、城隍爺和城隍奶奶等一樣,在民間信仰中極具人情味。俗語講:「只羨鴛鴦不羨仙」,渴望家庭圓滿是中國人最為傳統的願望,這種美好的心願也讓這些神仙更具中國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