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形象多變 反映時代藝術

郭書宏 |2012.01.16
1084觀看次
字級

【記者郭書宏台北報導】飛天是敦煌壁畫藝術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主題,敦煌地區約五百多個石窟中,皆繪有大量的飛天形象,但隨著時代文化的變革,各朝代飛天形象迥異,這次「繪動敦煌」大展,亦呈現藝術家楊東苗針對各時代飛天主題所做的臨摹。

飛天,是佛教中乾闥婆和緊那羅的化身,原是古印度文化中的娛樂神與歌舞神,有男有女、無翅無羽,常於空中散花、奏樂,娛樂佛菩薩,是美好快樂的象徵。在中國,「臉型橢圓、直鼻大眼、大嘴大耳、頭束圓髻」是十六國時期飛天的形象,飛天各個身材粗短,上身裸露,腰裹長裙且肩披大巾,這種飛天形象來自西域石窟藝術,可謂西域式飛天。

北魏時期的飛天受漢文化滋養,臉型變長而豐滿,五官勻稱協調,身材修長,姿態多樣化,有的翱遊天空、振臂騰飛,勢如祥雲飛鶴,氣度豪邁,儀態大方;西魏的飛天則受南朝神仙思想影響和中原佛教藝術的向西傳播,出現道佛題材同處一窟的局面。

新式的西域飛天出現在北周,出現性別標誌鮮明的裸體飛天,進一步說明這時期的飛天受西域文化影響的程度;隋代石窟的龕頂出現自由活潑的飛天群,題材豐富多變,這些飛天臉型不一、服飾不一樣,還有不同的冠式髮髻,似在探索形成獨特的時代風貌。

唐代的飛天進入了更廣闊的領域,在大型淨土經變圖中,飛天有更大的自由表現空間,最特別的是「雙飛天」前飛後追的樣貌,舞帶飄盪,前者回首呼應,揚手散花;五代、西夏的飛天多臉形條長而額尖、直鼻斜眼、頭飾珠翠,世俗性較重,舞帶短而身量沉,飄飛感不強,其中飛天童子裸體豐腴,別具風格;元代盛行藏傳密宗,當時石窟僅有少量飛天,並缺少輕盈飛動的韻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