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家園主題共修,走過各行各業人間行者分享佛法的體證,由世間看佛法的階段;進入從佛法出發看世間─法相之美的旅程。也就是從今年開始,福慧家園每周的共修,將以一句「名相」(佛法的專有名詞)為切入點,帶著與會大眾暢遊法海。
這真是星雲大師巧妙的方便智所成,之前是生活佛法化,現在是佛法生活化。本周日因農曆新年將屆,特別提出佛教的「七聖財」,做為新年賀禮,希望見者聞者,皆蒙法益。
富貴發財,人所皆愛。但,佛教認為世間財富,就算在自己名下,其實也是與五家所共有。「五家」指的是:天然災難如大水、大火,再加上人為災害如貪官汙吏、盜賊搶奪、不孝子女等。也就是說,一旦遇到這五家,再多的財富也是轉頭空,更何況「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到了臨命終時,除了所造業,什麼也帶不走。
曾經聽過一則故事:人往生以後,會先經過拉人婆婆,然後才會到閻羅王那裡報到,拉人婆婆的工作主要是捉住死者,把他身上不屬於他的東西全部剝光,這些東西就是財富與頭銜。雖然只是一則寓言故事,但是讀者朋友不妨試想,如果拿掉印在名片上的頭銜,放掉銀行裡的一排數字,您所剩下的會是什麼?
也許您會說,錢財不是萬能,但沒有錢財卻萬萬不能。的確如此,財富對基本生存而言,是愈多愈快樂;但超過生存需求之後,愈多就愈不快樂,為了要追求銀行存款數字多一個「零」,可能要賠上健康、興趣,甚至家庭親情等。
既然世間財富是那麼無常,為什麼佛門在過年時也說「恭喜發財」呢?其實佛門說的發財,發的是法財,也就是資助成就佛道的「七聖財」。有了佛法的七聖財,不只現世得利益,未來更是靠它超凡入聖,永離苦海。
《法句經》記載,出世間的法財有七種,稱為七聖財,是修行人真正的財富:
一、信仰:《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大智度論》也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可見信仰、信心是一切善行的根本。人生有了信仰、信心,就好像進入寶山,有了雙手可以自由挖寶一般。所以「信仰」是學佛人的第一財富。
二、聞法:所謂「以聞思修,入三摩地」,學佛的第一步就是要多聞薰習,從聽聞正法而契入佛道。佛法難聞既是八難之一,得「聞」佛「法」當然是殊勝難得的財富。
三、精進:精進是一種積極進取、專注向上的態度。凡是正當、有益於人的事,堅持努力去完成就是精進。能擁有「精進」的財富,所做一切必能成就。
四、持戒: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而尊重。一個擁有戒德之人,所到之處必受尊重信賴。戒律保護我們不失人身,猶如交通規則保護行人的安全。所以「持戒」是善法的階梯,更是進趨佛道的根本財富。
五、慚愧:所謂自慚愧他,自己反省,覺得有愧於心,對不起自己,叫「慚」;覺得有愧於人,對不起別人,叫「愧」。《佛遺教經》說:「慚愧之服,無上莊嚴。」能夠察覺自己的過失,而起慚恥之心,產生改過的力量,所以「慚愧」是修道者不可或缺的財富。
六、布施:練習布施分享是行菩薩道的第一堂功課。世俗人追逐五欲,如同被黃金打造的枷鎖套牢;學佛人從分享之中,從執著牽絆裡解脫出來。佛陀不論講四攝或六度,一定都先說布施,「布施」實在是最好的財富。
七、定慧:學佛之人心常清淨,自然由定心而生慧。慧就是通達事理、決斷疑念的能力;是修行人所追求的境界,有了定慧才能解脫生死的束縛。所以,可以說「定慧」是最上的財富。
有福報的讀者朋友們,您能夠閱讀《人間福報》,或是到福慧家園參加共修會,恭喜您,您已經擁有「七聖財」的法財。但光是自己擁有是不夠的,希望邁向新的一年,您能夠廣發大心,修福修慧,讓大家統統都發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