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庇保庇‧民間俗神譜】 灶神——炎帝 祝融 司命灶君

主編/汪小洋 世界書局提供 |2012.01.10
1847觀看次
字級

灶神又稱灶君、灶王、護宅天尊等,民間一般稱為灶王爺、灶君菩薩,主司民間飲食之神,晉以後則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關於灶神的發展演變,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背景。

火的發明和使用,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古人最初用火,都要在駐地燒起一堆長明火,這就是最原始的「灶」。灶是由氏族中威望最高的婦女掌管。今天,民間除夕圍爐守歲的習俗,就是殘存的原始遺風。

隨著氏族群居的解體,長明火堆就分化成每家的爐灶,因此灶火便受到家庭的崇拜,人們希望有一位神靈來保護灶火的興旺,於是出現了灶神。

民間對於灶王爺的崇拜早在《禮記‧月令》中即有記載。灶神的傳說很多,但關於灶神的原身,民間有男女兩性之說。

其一,認為灶神即「古炊母神也」。這種觀點認為最初的灶神是女性形象,這在我國原始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盛極一時。《莊子‧達生篇》云:「灶有髻。」這一傳說在晉代時的民間仍有流傳,因此晉代司馬彪為「灶有髻」作注時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後來又演變成「種火老母元君」。

其二,視炎帝、黃帝、祝融為灶神。這種觀點認為灶神即火神,炎帝和祝融都是與火相關的「灶神」。《禮記‧月令》中記載:「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太平御覽》卷一六八引《淮南子》云:「黃帝作灶,死為灶神。」

在原始先民的眼中,灶神的形象便是祖先崇拜的反映。他們把炎帝、黃帝、祝融、神農等男性始祖作為灶神形象,充分反映了原始先民們對灶神形象的新認識。在這以後相當長的時間內,灶神仍然沿襲著原始灶神的形象。直到東漢時道教興起。道教將灶神納入了它的信仰之內,其中保留了原始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的種種內容,同時在道教思想的影響下,慢慢形成了道教灶神的新形象。

關於灶神的職能和神通的變化,在古代典籍中也多有記載。

一為致富升官。《後漢書‧陰識傳》中載:「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以後,累之巨富。」

一為除凶去惡。《藝文類聚》引《雜五行書》云:「灶君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髮,從灶中出,知其名呼之,可得除凶惡。」

唐以後,灶神的神話色彩大大減弱,世俗性增加,其身分、地位的降低,使得在道教思想影響下的灶神,逐漸成為一個民間小神。這也就是後來傳說中「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王爺形象,甚至具有凡人的性格特徵,因而從宗教的神殿中慢慢走出來,演化成民間信仰中極其重要的一位「俗神」。

「司命灶君」是眾多灶君形象中流傳最廣最重要的一類,全國各地都有不同的表現。北京地區,這一稱謂開始出現在宋人的筆記小說中,說的是開封人到了過年的時候,請僧道看經,借酒果送神,貼灶馬於灶上,用酒糟塗灶門,叫做「醉司命」。可知宋代已有刻印的灶神紙馬了。

灶神有單身灶、雙人灶、綠頭大灶、上天灶等十多種。儘管灶神神位低下,但因其貼近民眾的家庭日常生活,具有「一家之主」的性質,古往今來我國各地民間不論貧富貴賤,廚房灶間多供有灶王的神龕。灶神身上所具有的多重性格,反映了中國普通老百姓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民間信仰的觀念變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