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被改編為電影或電視劇集,金庸膾炙人口的著作之一《神鵰俠侶》,幾乎可以讓人有無窮無盡的想像力,去堆砌「問世間,情為何物?」的可能性。而書中幾位經典人物,亦可以齊集反饋到更複雜的真實人性裡,叫人反覆地咀嚼,漸層地品嘗出唯有自己才了然的況味。
孤苦之人,情深意重,又是一個人生的悖論。對比不幸的楊過與集三千寵愛而幸福滿溢的郭芙,以及出生便歷經多重大難的郭襄,和不食人間煙火在冰冷古墓中成長的小龍女;幸與不幸,如此清晰地互相糾纏者,福禍相倚,人世間的至理,不言可喻。
《神鵰俠侶》一開場,便引出了「最毒婦人心」的李莫愁,深情而恨濃地濫殺無辜,綿延千百里,池魚之殃遭劫無數,猶不足以泄憤。相較於由同一師父教養出來的小龍女,也許,師父立下的規矩,讓她們兩人有了截然不同的命運。「若非遇到願意為你而死的男人,終身不得踏出古墓。」這樣的誓言,看似強人所難,但若真能遵守,那樣的絕對,也許才能遇到真正的「愛」?
小龍女的美與純粹,當然可以輕易地吸引任何一個男人,但真正願意愛她的人,又有幾何?
作者安排了一個完整無瑕又孤苦無依的楊過,由小龍女調教成長,純然天衣無縫地培養出絕對默契。這兩人之間的情感,已緊密得插不進哪怕只是一根針,恰恰是李莫愁一輩子苦求不得的人生目標,而千方百計想修煉的《玉女心經》,也唯有建立在這樣合而為一的絕對默契之上,才可能大功告成。李莫愁焉知就算拿到了《玉女心經》,沒有陰陽合體的對象,也是惘然。
於是,李莫愁與小龍女的師父,立下這樣嚴苛的規矩,便顯得合情合理了。
千錘百煉過地穿越重重戒律,才能抵達哲學領域深處的神聖之地。也因此,許多傳統宗教都有層層疊疊的規矩要遵守。如同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天文學教授阿比夏所言:「傳統猶太人每天必須實踐幾百條戒律,以達到能夠與神對話的人格品質……」聽君一席話,如夢初醒。原來心靈淨化作用,竟是從守戒開始?
(續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