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在《聯合報》及《中國時報》刊出的「什麼是台灣共識?……我的六項建議」,內容有「中華民國」、「自由民主」、「不統、不獨、不武」、「九二共識」、「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生活幸福」,大師所提出的每一個共識,都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結果。
文章在發言開放的網路流傳,各方的相左意見,也接踵而至,有人認為,「出家人不該理會此事,尤其是一位如此被尊敬,如此有影響力的佛教領袖,這些言語,不說比較好。」也有人以民主平等的角度回應,「出家人應該有發言權,星雲大師也是台灣人,每個台灣人應該有發表意見的權利,這才是真正的民主。」
不管是自由或民主,出家人或台灣人,大家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出離紅塵的「出家人」,要如此入世的關懷國家社會?是星雲大師做錯了?還是大家對出家人長期以來的認知,是錯誤認識?出家人,您到底應該做什麼?
在佛教裡,一個發心圓滿的出家人,立基於增上生心(求好上進的態度)、出離心(淡泊世俗的五欲六塵,出離輪迴、煩惱)的基礎,發起「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菩提心。發菩提心的大菩薩,既非貪生怕死,也不注重個人的了生脫死,而是置個人生死、毀譽於度外,出生入死的以天下蒼生的幸福安樂為己任的大丈夫、大菩薩、大勇者,眾生的幸福就是他的幸福,眾生的苦難,就是他的苦難,因此,慈航菩薩說:「若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而星雲大師說:「我來生還要做和尚。」做眾生生死大海的舟航與燈塔。
長期以來,大家對佛教和出家人的認知和定位,就是在深山古剎裡,青燈木魚伴一生,不食人間煙火的誦經打坐。因此,舉凡大師對國家、社會有所關心,就會招來毀譽參半的結果;沒有國,哪有家,大師只是以出家人悲天憫人的本分,善盡一個老百姓的責任與義務。
如大師在文章最後所提到的:「台灣自從光復之後,經濟成長,社會進步,教育程度提升,氣質有了變化,可以說,這是兩千三百萬人民最感到榮耀的事情了。而時至今日,台灣人民最重要的共識,應該就是追求生活的安樂幸福。」
幸福安樂,是每個人所追求的。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應該展現一個民主社會的包容性,平等尊重每個人的發言權;而一位大師的智慧法語,大家更應該視之為思考、實踐、追隨的理念,而不是以愚昧、無知的知見,否定其安定社會的真知灼見。
何妙娟(台北市/ 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