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跨年過後,各大跨年活動場地總留下滿目瘡痍,到處是垃圾。今年自然也不例外,即便是首善之都的台北。
令人意外的是,今年參與台北跨年演唱會的人潮比往年少,然而垃圾卻比往年多,且一多就是三點二公噸,總重量超過十七公噸,相當驚人!
甚至有人專門為了記錄跨年後的垃圾潮,在跨年夜結束後,忍著寒風刺骨,拍攝跨年晚會場地的滿目瘡痍。
至於主辦單位台北市政府,依舊官腔官調,表示「知道了」,來年會要求藝人幫忙宣導,也會增設垃圾桶。
不過,也有人說,今年垃圾之所以變多,是因為下雨,也因為參與跨年晚會的商家變多了。
筆者認為,下雨增加的垃圾,應與下雨而減少的人潮抵銷了。主要還是垃圾集中收集處的作業不夠,主辦單位宣導不夠,以及民眾的習慣不好所導致。
宣導「垃圾不落地」,不應該只把責任推給藝人或活動單位,參加跨年活動的商家、捷運、公車等單位,應統一聯合宣導垃圾不落地,只要民眾一進入會場,就能無時無刻接收到垃圾不落地的資訊。
其次,垃圾桶的普及度不夠,也是一大問題。垃圾桶的設置,應該大於總垃圾量。例如:今年掃出來的垃圾是十七公噸,那麼來年再辦跨年晚會時,安置來承接垃圾的就應該大於十七公噸。
而且,不能設置了垃圾桶就了事,應該每小時定時巡邏,更換已滿的垃圾痛。總之,垃圾桶應該隨處可見,且隨時保持可丟垃圾的狀態。如果垃圾桶的總容量遠低於垃圾總量,垃圾滿天飛是必然的事情。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主辦單位敢不敢針對亂丟垃圾的民眾開罰單。只要有一年敢強力執法,往後多少還是能夠遏止一些垃圾亂丟的情況。政府平常宣導亂丟垃圾要開罰,但到了跨年,卻又自行開了例外之門,加上又沒有夠方便的垃圾集中措施,也難怪民眾會隨地亂丟,而不願自行帶走了。如果連政府辦的活動都公然鼓勵轉嫁外部成本,要如何讓民眾自發性地守規矩?錢華仁(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