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回歸底價 避免哄抬 房價還是偏高 普羅百姓買不起 政府應落實居住政策 促使房價合理化
國內三大建商之一的興富發建設公司宣布,調降今年新建案的開價,調降幅度一成五至兩成五,雖然其他建商表示暫跟進,不過,不少媒體評論認為,這是北台灣房地產價格已到頂,市場交易量不斷萎縮的結果。
房價過高已成為民怨之首,大台北都會區的房價薪資比達十六倍(要十六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房子),已高到普羅大眾無力承擔,有能力的人都買了,剩下的買不起,因而房市交易量迅速萎縮,房價遲早會跌落。
興富發董座表示,就是預估這種趨勢,及買方對降價的期待,才規畫降價,而媒體評論認為,興富發操作模式是周轉快速,耐不住「低成交量」,周轉比獲利重要,由此可見,興富發此舉是在營造好形象,爭取建案曝光機會,還是要行銷建案,降價也是回歸底價,是否能帶動房價全面下跌,有待觀察。
日前讀麥克‧路易士(電影《魔球》原著作者)的新著《自食惡果》,內容是探討歐債危機的成因,第三章談到愛爾蘭的經濟問題,出在短時間把房地產的泡沬吹得太大,但實際的經濟成長跟不上,最後房地產泡沬化,不但買房的民眾被套牢,就連借錢給民眾與建商的銀行也被拖垮。
愛爾蘭的房地產泡沬化,相當度可用來檢視大台北都會區近四年來的房價飆漲。在國民平均薪資並無大幅成長下,房價卻不斷飆升,不正常的泡沬最後會破滅,台北都會區的房價之所以仍居高不下,或許是台灣的經濟相對健全,政府、建商和投資客都還力撐,所以還沒破滅,若全球景氣真的大幅下滑,投資客或建商亟須資金周轉而被迫出清房屋,或貸款的中產階級因無薪假或失業而無力償還,被銀行或法院拍賣時,台北的房地產就很難繼續抗跌。
從普羅百姓的角度來看,十年來台灣人的平均收入不增反減,但房價卻至少漲了三倍,政府放任建商財團囤地造鎮炒作房地產,把價格哄抬到不可思議的地步,出租國宅政策又一再跳票,難怪房價會成為民怨之首,如今政府開徵奢侈稅、居住正義五法通過立法,又有建商宣布降價,但房價還是太高,例如台北市士林、內湖地區原二十至三十萬元一坪的地段,被哄抬到一百二十萬元,本來就是不合理偏高,就算下殺到九十萬元,還是不合理偏高,對百姓來說仍可望不可及。
興富發降價應可避免其他建商避免哄抬,但距合理房價還遙遠,希望政府能盡速落實社會住宅等居住政策,由市場促使房價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