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雷娜
華嚴又出新書了---《迴夢約園》寫的是民國三十四年至三十七年,她在上海聖約翰大學的求學生涯,華嚴形容那是她有生以來最快樂,但也是最煎熬的一段日子。
這本以日記體撰寫而成的著作,呈現的其實正是她當年所寫日記的真實版,也為她的第一本小說《智慧的燈》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華嚴生於民國十五年,是五十年代初崛起的著名女作家。筆耕不輟的她,在寫作態度上,一向予人構思嚴密、文字精煉、言之有物的深刻印象。
從《智慧的燈》到《老夫老妻》,五十多年來,華嚴共寫了二十二部長篇小說,還出版了三本散文集,這對一個從小翻開作文簿就無精打采,後來念了化學系,卻一心一意渴望當醫生濟世活人的女性而言,真是件不可思議的事。
華嚴說,寫作是偶然的機會,當最小的女兒三歲的時候,她比較空閒了,有一天把自己從前寫的日記翻出來看,竟興起寫作的念頭。她先寫了幾篇短文投到副刊,主編即鼓勵她多寫,因此,華嚴開始試寫《智慧的燈》。起初,怕先生知道了會笑話她,只好趁他上班時偷偷寫,還吩咐家中傭人,先生回來務必事先通報一聲,以便她及時將稿子藏進抽屜裡。這部長篇小說從構思、落筆到定稿,共耗費了三年的時間,改改寫寫亦達六遍之多,足見她是多麼慎重地邁出文壇的第一步!
《智慧的燈》發表後,像一盞光芒萬丈的燈火,照亮了文壇。尤其是當年在《大華晚報》連載期間,風靡了許許多多的讀者,竟連名學者胡適也天天閱讀,並在該書出版後自行購買分贈親友。華嚴在偶然加意外的情形下,就此開始了一生的寫作生涯。
《智慧的燈》發表至今依然歷久彌新,為人樂道,由於華嚴把書中人物寫得太傳神、太逼真了,不免讓人好奇這是不是真實的故事?華嚴表示,當時兩岸畫分、回頭無路,身為大時代的兒女,她的心中是有一個化不開的結,促使她拿起了筆,想寫的是一份自己永生難忘的情感,但是所有的枝辭蔓語,全都由她憑空虛構而來。
如今,超越半個世紀的歲月流逝而去,華嚴終於拋開了所有顧忌出版《迴夢約園》。把在上海那幾年經歷的一切,憑著往昔日記上忠實的記載,以及烙印心中的種種,一一如實寫了出來。讓喜愛《智慧的燈》的讀者和她在約大的同學們,一起憶念大時代的風雲變色,是如何迫使兩個站在不同旗幟下的戀人,就此放開了緊握著的手。
約園依舊嗎?重回過故園的華嚴嘆道:「那棵曾伴我們度過晨昏的大樟樹已不見蹤影,我們也從一個個在大樹周遭跳躍的青年,變為八十多歲的老年人。」
《迴夢約園》中的大樟樹雖已不見,但華嚴知道,已有新芽茁長,她相信它將與永恆不變的「光及真理」,永遠深植於內心。
走進《迴夢約園》,除了一窺揭開《智慧的燈》神秘面紗後的華嚴世界,還能在一張張小照中瞧見她十八歲時的身影,而後明白清新脫俗的她,是如何在眾多女同學當中,受到最多男同學的包圍。及至看到五十年後她與書中男主角的合影,仍不免要驚嘆:她依然氣質優雅、他依然風度翩翩,這才懂了華嚴所說的話:「人活在世間,形形色色,各不相同。遇上了,便是遇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