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參與導演賴聲川作品《寶島一村》、《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大陸巡演,原本在台灣已經為創作、教學、演出而忙碌的馮翊綱,從未想過將自己的相聲作品帶到對岸,但隨著在大陸知名度迅速攀高,他抱著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的心情,與老搭檔宋少卿,受邀參加十二月二十二日於北京電視台舉行的「二○一一北京喜劇幽默大賽」頒獎晚會演出,接著,在北京保利劇院連演三天、元旦轉戰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此行是首次以相聲瓦舍名義到大陸的售票演出。
在密集到大陸表演的工作空檔,他接受採訪,談到過去兩年,跟著劇團走過十多個城市的心得,身為演員的馮翊綱在舞台上,明顯感受到北京、上海已有成熟的藝文人口,其次是深圳,其餘城市雖尚待培養,但大陸都市化進展快速、知識份子數量未來激增,馮翊綱認為,相聲瓦舍作品充滿「知識份子熱愛世界的企圖」,剛好符合未來的社會潮流。
事實上,大陸觀眾認識馮翊綱並非從《寶島一村》開始,拜網路和盜版之賜,早已醞釀出一群死忠的「瓦舍迷」。多年來不斷有人勸進大陸,但馮翊綱認為,「相聲瓦舍作品長期以來以挖苦不公、發不平之鳴,有酸澀的笑料,都不是中國大陸馬上可以擁抱的。」此次拿二○○一年作品《東廠僅一位》到大陸上演,馮翊綱不諱言,這齣不是他的首選,而是「安全的劇本」,因為作品牽涉歷史,不牽涉時事,而且劇本經過修剪,尤其是這部作品中「反清復明」的暗示拿掉了,他將老戰國策的劇本放入,前後修改有七次之多,儘管如此,和過去相比,他感受到的官方限制比以往少得多。
相聲是依靠語言的表現產生喜劇效果,在被問及是否擔心《東廠僅一位》到大陸無法發揮「笑果」時,馮翊綱灑脫表示,就算在台灣是一百個包袱好笑,到大陸打了折,只剩下八十個好笑,他也認了,他說:「我們不會去想那麼多,也想不了那麼多。畢竟我不是當地人,並不了解當地觀眾口味,語言藝術若沒有深厚本土文化積澱,恐怕是有心迎合也是無力完成。正如相聲用上海話說了不逗,滑稽戲換普通話就沒了味兒,我們的相聲本身就是浸淫於台灣文化的產物,這蘊含的是城市的氣質,若改也就沒有那個特色了。」
因此演出後的評價也不是他所擔心的,他認為,任何評價應該先看作品的內容,談作品如何感動你、逗笑你,再將這些逗笑與感動的元素放到文化裡去切磋討論,不要一味將相聲局限在小框框裡。他說他總是向媒體不厭其煩的說:「不怕別人評價正不正統,也從不會為『規矩』二字約束自己,我們就是一群熱愛快樂表演的人,我和宋少卿常覺得我們就是在台上說笑話的,只要能把快樂感染給觀眾,並在笑聲中傳遞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傳遞對不良社會風氣的反諷,並能引發人們思考,目的就達到了。」
最重要的,他認為「關懷」是一齣喜劇必不可少的內容,「喜劇不應是純技術性的創作,否則你和觀眾會被冷峻的欄杆相隔。喜劇是要從人會受傷的地方去理解人,設法找到人性的脆弱之處,把它磨薄一點,讓它變得敏感,人就容易發笑,發笑的同時可能也會掉淚,但那個淚不是悲傷的眼淚,而是莞爾的、理解的、於我心有戚戚焉的眼淚。」
馮翊綱小檔案
1964年10月31日出生於高雄左營眷村,籍貫陝西丹鳳,國立藝術學院戲劇藝術碩士。1988年還在念大四的他與學弟宋少卿成立「相聲瓦舍」,憑著一股傻勁,在學校中庭說相聲給同學聽。1997年,「相聲瓦舍」離開校園走進小劇場,再從小劇場晉升到專業表演場地,從每天十分鐘的表演,到每年近百場的演出。
2008年、2009年回歸大型劇院,主演《寶島一村》,2011年與金馬獎影帝屈中恆,共同擔綱演出賴聲川作品《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一路從武漢、深圳、北京、杭州、長沙、上海等地巡迴演出。2011年12月底,「相聲瓦舍」首次登上北京保利劇院表演《東廠僅一位》。
除了演出,亦精於劇本創作,著作包括研究文集、文藝作品集、劇本集、有聲書、圖文書等,曾獲國軍文藝金像獎、文建會舞台劇本創作獎、中國文藝獎章、十大傑出青年薪傳獎、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
創意事業之外,現為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政治大學廣電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