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現象,就是以前那種條理分明、邏輯嚴謹,非常「左腦」式的文字不大受歡迎了,目前當紅的是形象的回頭路,也就是所謂的「右腦」風格。
有個學生告訴我,最近他愛上了一種「折斷式不平衡感」的風格,天啊,什麼叫「折斷式不平衡感」?哪有這種寫法呀,在我字典裡壓根沒這個詞彙。
教書後才知道自己有多正經八百,在我的傳統思維裡,寫作既然必須面向大眾,基本任務就是「跟別人溝通」,而要做一個合格溝通者,最低限度就是把話說清楚,雖然也需要用佳句來佐文,如同用佳餚配美酒,但不是採用淺顯易懂的文字,溝通管道才能暢通無阻嗎?
雖然我知道,不管我的這位高徒是在指文字排列如何浮誇,或者如何不拘泥格式,至少他是喜歡讀和寫的,而且他已經能夠掌握文字在紙面上所造成的某種節奏,這就夠了,只要在他眼裡寫作跟「潮流」靠得很近,我就可以欣慰地感覺到他跟「寫作」靠得很近。
寫作的精髓在於寄情,我曾聽過一位大一新生抱怨有關他個人的「結繩記事」,他說因為他讀的是軍校,入學之後,學長規定人手一冊「回報本」,裡面必須詳實記載當天做錯了什麼事,經過哪一位學長姊糾正,也可以敘述當天的心情,或者寫下想跟學長姊說的話。
當然,在制度實行的當下自是十分痛苦,但後來他反應說,當時間過去,年級逐漸往上爬,再翻開當時令人痛苦萬分的「回報本」,很多人都不禁慶幸自己有過與其他人不同的境遇;雖然成長的代價高昂,但是果實卻十分美好,很多人都感謝當初寫下的文字,記錄了自己的成長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