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將軍「馬援」,是豪情的漢朝名將,在湖北有祠祭祀,唐代詩人劉禹錫經此地,因緬懷古人,而作〈經伏波神祠詩〉一首讚頌;而黃庭堅五十七歲時書寫此〈經伏波神祠〉長卷一幅,恢弘開張的筆姿,令東瀛人士相當矚目,現為日本東京細川護立氏收藏。

彼時元符三年,黃庭堅從貶地放還,建中靖國元年四月抵荊南,直至崇甯元年離開此地,在荊南留駐十多月,此是歷劫後的祓禊,以除不吉與不潔,一切都變得鮮亮了。如明月初上,遇到濃密的烏雲,只得等它自然散去,而今昏暗消失,天際又回復明亮。
靖國元年五月,黃庭堅寫〈經伏波神祠〉,卷後自題記:「持到淮南,見餘故舊可示之,何如元祐中黃魯直書?」這句話寫得自信,因是其得意之筆,認為此時作品已臻圓熟,與往昔書法截然不同。
之後,於〈自評元祐間字〉又言:「往時王定國道余書不工。書工不工,是不足計較事,然余未嘗心服。由今日觀之,定國之言誠不謬,蓋用筆不知擒縱,故字中無筆耳。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非深解宗趣,豈易言哉!」此是已反省友人王定國的告誡,對以前的否定則是為了肯定現在。
貶官期間顛沛流離,也成就了黃庭堅。自評裡「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此句,使他領悟書法箇中三昧,如行腳的雲水僧,求法心切最後證得菩提,亦明白了人身即是如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