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觀園】 蘇州藏書世家

孫迎慶 |2011.12.15
1568觀看次
字級

蘇州在歷史上書香盈邑,文脈源遠流長,藏書之風享譽海內外。

所謂藏書世家,指祖籍或歷代居住在蘇州,累代相聚相傳的著名藏書氏族,人們通常稱之為書香人家。他們對蘇州的文化學術發展有著特殊的貢獻,在中國私家藏書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果按年代算起,蘇州最早的藏書世家應該是宋代吳縣葉氏。葉夢得自稱「余家藏書三萬餘卷」,而宋代王明清則說他「平生好收書,逾十萬卷。」

他的後裔中又出了幾位著名的藏書家,明末葉樹廉有「樸學齋」、葉奕有「寶稼軒」、奕子葉裕又有「獲野堂」。至清末,移居湖南湘潭的葉德輝與其父祖三代的收藏,使「觀古堂」藏書達二十多萬卷。

崑山最著名藏書世家要算明代葉盛及其後代。葉盛因長年在邊鎮當官,受條件限制而藏書不便,但他無論官做到哪裡,身邊總是帶著幾個專門抄書的人,長年為他抄書。

和所有藏書家一樣,葉盛希望自己的子孫也能像他一樣愛書、聚書,為此他曾寫過一段很有意思的〈書櫥銘〉:「讀必謹,鎖必牢,收必審,閣必高。」

葉盛的子孫確能遵守他的遺願,百年以後,其孫葉恭煥終於建成了葉盛想建而沒有建成的「菉竹堂」藏書樓,直至其裔孫葉九來時,菉竹堂的藏書仍保存完好,很受一般藏書家羡慕。

長洲文氏藏書從文徵明開始,或許囿於文徵明書畫上的成就,文氏藏書世家的身分卻鮮為人知。受明初藏書風氣影響,文徵明注重收藏抄本,其本人所抄圖書影響頗大,一種書經其抄錄,頓時身價倍增,俗稱「文抄本」。

文彭冊是文徵明長子,極喜藏書,亦兼擅鑒別,錢曾說:「項墨林每遇宋刻,即邀文氏二承鑒別之。」文震孟是文徵明曾孫,藏書達數萬餘卷。文氏一門藏家疊出,一直延續至明末清初。葉昌熾稱:「文氏自明中葉迄於清初,文彩風流照映江左。」

吳縣潘氏不但是一個官宦之家,更是一個藏書世家。潘氏藏書如果從潘奕雋的「三松堂」算起,傳遞到第六代潘博山的「寶山樓」,共藏典籍三十萬卷,把潘氏藏書推向了頂峰。追溯潘家這百年來的藏書歷史,有著中國私家藏書史上最經典的故事和人物。

潘氏藏書,前後十數人,潘奕雋建「三松堂」已初有規模,潘遵祁再建「香雪草堂」,洪楊之役,損失殆盡。到四代潘祖蔭建「滂喜齋」,潘祖同建「竹山堂」,潘介祉亦有「桐西書屋」、「淵古樓」。

至六代潘承厚、潘承弼兄弟繼業再起,創「寶山樓」、「著硯樓」,坐擁書城,聚至三十萬卷。

滂喜齋、寶山樓所藏善本佳槧最終成為「上海圖書館」鎮館之寶。散而復聚,衰而復起,成為書林一奇。

在清乾嘉時期蘇州的徽籍藏書世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歷經四代遞藏,書香不絕的吳氏。《木瀆小志》卷一記載:「遂初園,在木瀆東街,康熙間吉安太守吳銓字容齋所築。」柳商毅《遂園》詩云:「遂初園裏藏書富,太守歸來未老年。」

吳銓藏書逾萬卷,其中珍本祕笈無數。吳銓歿後,其藏書稍有散佚,長子吳用儀,在其父藏書基礎上復增圖書數萬卷。第三代中傳承家藏典籍的吳泰來,《清史列傳》介紹說:「家有遂初園,藏書數萬卷,寢饋凡十餘年。」到了第四代,有吳成佐和吳志忠最值得稱道,直到清代後期方全部散出。

常熟在明清兩季書香不絕,藏書世家輩出,有毛氏「汲古閣」、何氏「娛野園」、趙氏「脈望館」、馮氏「空居閣」、錢氏「絳雲樓」、張氏「愛日精廬」、瞿氏「鐵琴銅劍樓」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