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阮愛惠台北報導】第二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系列活動已經展開,首發的「楚風湘韻─湖南民藝民風民俗特展」已於十一月二十六日在台北松山文化創意園區登場,今、明兩日在國父紀念館,由湖南省苗、侗、瑤、土家等少數民族近百位民俗藝人以及台灣原住民、客家藝師輪番上陣的「楚風湘韻──兩岸民間樂舞」,也上台演出。
這場樂舞展示湖南省少數民族的風情和湘文化獨特魅力,包括苗族樣式多變的「四方鼓舞」、風靡紐約的土家族打溜子《錦雞出山》、看似神奇詭祕卻體現英勇精神的瑤族棕包腦舞、擁有「民歌中的絕唱」美譽的「花瑤嗚哇山歌」等。
除了湖南本色,本次演出更強調交流及融合的特質,邀請台灣排灣族的勇士舞及苗栗陳家客家八音聯演,對喜愛民俗文化的觀眾而言,實是豐富精采的樂舞饗宴,也具有高度的教育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兩岸文化在民俗樂曲上有許多微妙的相似之處。如侗族蘆笙舞《魚躍笙歌慶豐收》跟排灣族《鼻笛詩歌吟詠—大武山排灣族子民的生活藝術》,明明是兩種不同的文化,樂曲中表現的祭典方式卻極為相似。
系列表演定十日與十一日在台北國父紀念館、十七日在台南市立新營文化中心音樂廳、二十一日在新竹縣文化中心演藝廳、二十五日與二十六日於高雄市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等地,共演出六場。演出免費觀賞,索票可洽詢:(○二)八七八七二七八七,每人限兩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