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國家公園燕子口邊坡崩塌,在立霧溪上游形成堰塞湖,湖水溢流、滲流至立霧溪,水位高度目前已接近台8線中橫公路,圖為靳珩隧道西口明隧道工程現況。圖/中央社
【本報花蓮訊】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曾預估馬太鞍溪上游遇地震、豪雨,恐形成新堰塞湖。前天地震加上風神颱風雨勢,中央前進協調所昨證實「確有風險」,不少災民直呼遇雨就有恐懼感。中央前進協調所總協調官季連成說,重災區如佛祖街與保安寺一帶,未來將研擬全面疏散撤離,不再垂直避難。
中央前進協調所副協調官李孟諺表示,馬太鞍溪上游山區還有大量土石淤積,評估河道內有1億立方公尺土石,邊坡坍塌範圍約500公頃也有相同規模的土石,未來確有風險。他也說,李鴻源參與北部會議,狀況都能掌握。
水位變化 每10分鐘監測1次
李孟諺說,大豪雨可能夾帶大量泥沙下來,地震也可能會造成新崩塌或新堰塞湖,現階段與日方合作投水位計,每10分鐘監測水位變化,邊坡由林業保育署監測掌握變動情況;中游研擬增設攔沙壩或囚砂區;下游水利署加固加高堤防,疏濬河道,封開口堤。
專家評估若形成新堰塞湖,蓄水應不會達先前9000噸規模,但仍須嚴肅面對。目前由林保署評估從林道開闢施工便道進入崩塌範圍,有3個路徑,從河道開便道進去約15公里,汛期時會被沖毀;從林道兩側上去分別12公里、2公里多,路徑陡峭難行。3路徑同步並進,好讓機具進入減災。
從台南到光復定居的陳姓藥房老闆說,因洪災損失上百萬元,住處只剩四面牆,一下雨恐懼感免不了,「再來的話,我就打包回台南了」。高姓住戶說,現在光復一遇到雨就會怕、會有陰影,「因為堰塞湖炸彈還在」。另有住戶感嘆「天在做事,也沒辦法」,只能求風災不要再來。
光復災區前天為防颱實兵演練疏散撤離,季連成說,警戒區下大雨,幸堰塞湖還算穩定,昨檢討會點出5大缺失,但準備時間僅1天,沒有腳本,給分從80分提高至85分,「是成功演習」,但仍要改進。
季連成表示,最大問題是廣播系統需加強,邊移動邊廣播,多數民眾聽不清楚,警、消車輛廣播需採定點;上百民眾提早依親未參與演練,和計畫人數對不上;垂直避難缺失最多須改善;有村長臨時住院無代理人,影響撤離工作;車輛調配也有落差,有的沒貼標示,民眾沒及時搭上車,須再精準計算車輛調度。
季連成說,「防災一定要靠自己」。政府準備9萬個沙包,民眾如沒堆置沙包要自己負責;有些村沙包堆置率達90%,但也有20%,沙包堆置是防水重要一環,目前量夠,大家可盡量利用。
燕子口堰塞湖 有潰決風險
中央監測花蓮秀林鄉太魯閣燕子口堰塞湖有潰決風險,呼籲民眾勿進入下游河道;昨監測水位僅上升0.2公尺,勘查後解除民有社區撤離列管,564人得以返家。
李孟諺表示,昨上午監測堰塞湖水位離壩頂約5公尺,壩體下方多是大理石、花崗岩,孔隙較大,立霧溪水多數從孔隙滲流或溢流到靳珩隧道,水位平穩,評估對下游聚落沒有危險性。
許多撤離居民緊急疏散時未帶生活用品,秀林鄉公所昨天上午開放災民由警方陪同返家半小時,限時取回必需品。鄉長王玫瑰說,許多居民撤離時身上只有一套衣服,決定開放短暫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