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梁實秋先生,必然會想起的是《雅舍小品》,《遠東英漢大辭典》、《英國文學史》、當然還有《莎士比亞全集》。當年學子以十分尊敬的心使用、閱讀這些出版品,抱著敬仰佩服的心,透過閱讀親近這位風趣幽默的長者:治學如此嚴謹且有恆心、魄力的學者,竟寫出如此溫暖動人卻不俗膩的《雅舍小品》,字裡行間處處可見梁先生的博學多聞與文采、智慧、風趣、學問、見解。
於是,青春的我們努力閱讀是為了向他學習;不只學識的學習,更是「作人的學習」、「風骨的學習」、「心的學習」,這當中沒有目地,只是十分的飽足。因此,在那些歲月裡,從學生到成為社會人,我的書包、提包裡總有一本《遠東英漢大辭典》,有時竟然讀起這部字典,那就如細細咀嚼白米飯一般的清甜可口,當然同時更豐富了我的英語理解能力。
「平生感意氣,少小愛文辭」,梁實秋先生是五四以來的現代文學「新月派」代表人物,是散文創作大家、翻譯家、文評家、教育家,除了曾在多所大學執教,六十五歲退休,馳騁於文壇五十多年,隱於文藝,以寫作自娛,不知老之將至。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三日,梁實秋病逝台北,享年八十六歲。
一九八八年,為紀念梁實秋先生在散文創作及文學翻譯的貢獻,文建會設置了「梁實秋文學獎」,由中華日報主辦,這在當時是國內眾多文學獎項中,少數以文學作家命名的文學獎,也是迄今唯一設有翻譯獎項的文學獎。
自辦理迄今,已邁入第二十四屆,自二○○八年起,「梁實秋文學獎」改由九歌文教基金會主辦。每屆得獎作品,包括散文與翻譯文學收錄集冊出版成書,此舉在目前各文學獎項當中,是較為少有的。
台北市雲和街上,建於一九二○年的一棟日式老建築,至一九五一,變更由台灣師範大學管理,是梁實秋擔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系主任時的住所,也是文學大師梁實秋在台唯一完整保留的故居「雅舍」,多年來失修,一度面臨倒塌,經台師大修繕重建,今年十月二十三日舉行揭牌典禮,門前的麵包樹,當年梁夫人親手種下,夏天時一家人常在樹下乘涼,如今茂密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