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我能于斷斷續續三十餘年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者,有三個人:胡先生、我的父親、我的妻子。」——梁實秋
梁實秋是中國獨自一人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第一人。
其實,翻譯莎翁的劇作是胡適先生率先倡導,卻吻合梁實秋「讀第一流書」的主張,而接受了這個挑戰。
一九三○年,梁實秋開始著手翻譯莎士比亞的戲劇,從一九三六年商務印書館首次出版他譯的莎士比亞戲劇八種,至一九六七年最終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並出版,共歷時三十七年。
梁實秋的翻譯特別著重原文意蘊的傳達,他認為翻譯活動也要受理性的制約,他說:「做翻譯不等於做研究,但是譯者為求心之所安,不能不儘量參酌吸取別人的研究的成果。」因此其譯作都有詳盡的譯序及註釋,註釋各種雙關語、熟語、俚語、典故、猥褻語等,幫助讀者理解原文,並於每劇前加序言,對該劇版本、著作年代、故事來源、舞台歷史等均有論述。
他在《漫談翻譯》的短文裡說:「翻譯,若認真做,是苦事。逐字逐句,孜孜窮年,其中無急功近利之可圖,但是苦中亦有樂。翻譯不同創作,一篇創作完成有如自己生育一個孩子,而翻譯作品雖然不是自己親生,至少也像是收養很久的一個孩子,有如親生一般,會視如己出。翻譯又像是進入一座名園,飽攬其中的奇花異木,亭榭樓閣,循著路線周遊一遭而出,耳目一新,心情怡然。總之,一篇譯作殺青,使譯者有成就感,得到滿足。」
梁實秋更反復強調,莎士比亞作品對永恆人性的描寫,體現了一位人文主義者的文藝思想。
周兆祥說:「他花了大半生時間完成這番事業,那份毅力和理想令人肅然起敬,他翻譯的嚴謹精神和治學的成績,有目共睹;他對西方文學的認識,以至散文創作的成就,我們也無須懷疑。正因梁氏具備了這些條件,他的《全集》特別受人注視。」
余光中亦言:「除去譯述莎翁所需的修養學識而外,僅僅這種超絕常人的毅力,這種有始有終的精神,已經值得文學界的敬佩,進而盛大慶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