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碧華
物價隨著歲月不斷波動,即便對通貨膨脹一知半解,也多少可明白,鈔票愈變愈薄,這是時空交疊後的必然。從銅錢,銀幣,紙鈔到金融卡,貨幣流通和物資充裕連結成市民百姓的生活愛與愁。
不過,漫步在黃昏市場裡,偶爾在賣菜攤前停止流轉,當「札扣──札扣──」(台語)此起彼落,竟讓人有停在二十年前幫媽媽提菜籃的錯覺。「札扣」換成國語,是「十塊錢」的意思,這小銅板經常可以買到三棵鮮綠生菜或兩把空心菜,當夜色整個罩住天空,星光也準備收起光芒的時候,運氣好,還可以買到一整籃水果,我們稱它為「倒籃」。
阿莎是我們社區的「倒籃高手」,下班時,約莫七點鐘去黃昏市場溜一圈,水果攤及菜攤都將收攤回家,賣剩的青菜蘿蔔堆成幾堆,他腳踏車前的菜籃裝滿滿,一百元還有找。
「可惜,這兒有點爛掉耶,這樣會不會不好呀」,翻開菜籃,撥撥弄弄,很容易看到幾個已近黃昏的傷口:橘子已乾、香蕉太熟、青江菜脫水、九層塔也無精打采……阿莎卻一把提起菜籃進廚房說,反正倒入肚子裡也吸收得到同樣的營養,口感根本不用太在意啦,日子簡樸些才好。我們因此稱她「黃昏女鏢客」。
發出「札扣──札扣──」叫賣聲的,也有許多幫大人討生計的小朋友,稚嫩的童音隱隱含著早熟的滄桑,阿莎最常光顧他們,以行善之心載回整籮筐,也替我們順便化成熟食。
她也是黃昏市場的「阿基師」,跟她進廚房,只看見鍋內倒入醬油冰糖之類的基本調味料,為什麼煮好後倒出來的就有那樣令人驚奇的色香味呢?更何況用的還是市場的二級材料。
「所以,我說嘛,口感不是問題,會煮的人,把『札扣』變『五星級料理』」,廚房迷漫著千年香氣,時光就此靜止,一個銅板的黃昏佳餚,從童顏到白髮,彷彿始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