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印紐」是什麼?就是印鼻,只要注意看,有些石頭印章的頂端,有著各種造型變化的石雕工藝,刻著龍、鳳、獅、馬、羊、花果等吉祥物,這項傳承有數千年歷史的石刻技藝,就稱「印紐」。在台灣雕刻界中,至今已有五十年功力的「印紐藝師」廖德良,揉合不同石雕門派技藝發展出自己風格,留下令人驚豔的文化資產。
被公認為台灣刻紐第一人的廖德良,其實國小畢業後拜師學習的是傳統木雕,二十歲轉攻壽山石印紐,「刻木雕時感覺沒趣味,可是改石刻覺得非常順心應手。」廖德良笑稱,後來隨朋友學了命理後,才透徹自己命中和金有緣,和木無緣,也因為這種得心應手的感覺,讓廖德良決定投入印紐石刻,追求精益求精的技巧,讓他獲得「目無全牛廖一刀」封號。
轉刻石頭 優游其中
廖一刀本名廖德良,一九四五年生於台北新店,幼年身型矮小,家人擔心他未來謀生能力,國小畢業送他學習木雕,十八歲時一個偶然機會,他開始接觸石刻,由於刀法好,被請去幫忙刻石,後隨大陸來台藝師西門派陳可駱、東門派林元珠之孫林天泉學石刻,從此展開印紐生涯。
廖德良掌握傳統木雕的基礎,再揉合不同石雕門派,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風格。 「印紐是出於福州壽山,石雕分東、西兩門派,各有造詣,西門派注重神似,追求拙趣,作品圓融、神韻盎然,刻工講求寫意,把玩起來手感好;東門派形似,雕工精巧,作品寫實,鏤空刻工細又複雜,只是好看,把玩會刮手,兩派各有特色。」廖德良結合兩派特色,去蕪存菁,化粗石為印紐,展現多姿多采的紐式,使印紐可以好看、好玩,又可保存。
在印石界裡,公認最好的石頭是在福州的壽山石,廖德良表示,古代喜用金、玉做印鼻,到了元、明、清代則改用石紐,不但刻式多樣化,可以藝術欣賞也可把玩,或是做裝飾,甚至在把玩時,石頭刺激手的末梢神經,也達到修身養性的實用性。
印紐在古代是可配合官制品秩或吉祥寓意做造型,但廖德良更多了一項長才,可針對每一顆印石原有的質地或罅隙,設計出符合既有色澤的線條造型,像是在一方印中凸顯出紅色的荷花、綠色的豆莢、紫紅色一串葡萄等,讓人驚嘆他的精工之巧。
廖德良指出,印紐的造型有麟、鳳、獅、夔龍或十二生肖等,可以順著石頭的線條紋路與色澤,雕出盤、跪、蹲、臥、立、坐、躍、搏,或崢嶸、或搖曳生姿的態勢,加以溫潤的刀工,每每讓把玩者感到趣味橫生,愛不釋手。廖德良說:「印紐當中一方一世界,充滿禪味的內涵。」
長年閱石 功夫精準
戲稱自己一輩子在石頭灰裡討生活的廖德良,不僅精於紐藝,累積五十年閱石經驗,相石精準,也成為受人敬重的鑑定專家。廖德良指出,由於石刻師陳可駱由中國輾轉經馬祖來台時,曾帶出來兩箱壽山石,他因而初識壽山石之美。
廖德良談起石頭津津樂道,壽山石俗稱為「臘石」,是中國發現較早的工藝石材,主要用來雕作藝品;因為產於福建省壽山鄉,於是順理成章地被命名為壽山石。壽山石受到溫度、溼度及時間的影響,產生不透明、半透明或全透明的不同彩石。
由於受其成形的空間所限制,故體積較小;刻石者有取大不易之憾,廖德良說:「壽山石溫潤細膩的質地,使人觸目神馳、入手蕩心,成為愛石者爭相收藏的掌中珍玩,加上硬度適中、容易受刀,也成了印人治印的最佳首選。」可惜的是壽山礦脈已成一片光禿禿山丘,全球都面臨佳石枯竭的窘境。
廖德良表示,民國五十三年,台灣工業開始發達,需要耐火磚,而其元素「葉腊石」和福州壽山石的質地很相近,可用做替代品。一生已刻六千方印紐的廖德良,一想到印紐的傳承,感慨的說「雖然石頭已有替代品,傳承不是問題,但現今印紐已是夕陽工藝,學習者的未來出路,真是前途堪虞。」
傳承不易 專心創作
曾經於二○一○年獲「台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的廖德良,目前有數十位來自各大學藝術研究所的學生在他那兒學習,每次他們來,他總會提供一餐飯,廖德良嘆「傳統藝師的補助逐年減少,學生增加,用餐費勢必增多,對藝師說來是項負擔」。因而未來不想再收學生的他,將專心於自己的創作,期望為保存「印紐」,多雕刻些曠世作品。
喜愛研究佛學、命理的廖德良,對佛學與人生的理解多在印紐中流露。或許就如人所說的「沉潛才能醞釀,醞釀才有佳作」,收藏家就讚美廖德良的紐藝是「觀一刀印紐有禪味,頓生清涼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