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誕生
博文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禮記.曲禮》
讀懂名句
博學多聞且記憶力強,又能謙讓卑下,維持善行而不懈怠,這樣就可稱為君子。
名句故事
這段名句可從內在學識的修養與外在善行的實踐兩方面來說明,當中的「讓」與「不怠」,實際上是可以互用的,句子也可以改成「博聞強識而不怠,敦善行而不讓」。
博聞強識乃是內在學識精進的不二法門,博聞所以致知,強識所以窮理;而敦善行的意思更是清楚明瞭,當然是一個君子所應當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為。至於「讓」與「不怠」的實際作用呢?
在博聞強識而言,懂得「讓」,就不會急於出頭,能時時醒悟自己內在學習的不足,不冒然爭取表現,由「讓」進而「不怠」,害怕自己所學不足,所以焚膏繼晷激勵自己不斷學習新知,「強識」並不是君子的記憶力天生過人,好的記憶力是由多看、多聽、多學習所培養而來的。
而善行的「不讓」,因為就善行來說,孔子曾說:「當仁,不讓於師」,面對做善事的機會,就算有長輩在,也要爭取親自去實行的機會,這就是善行而不讓。
一樣的文字,換個順序,就在博聞強識與善行兩方面造成不同的結果,這並非是古人所玩的文字遊戲,而是在指導一般人,君子除了博聞與善行之外,其實面對身處的環境,隨時懂得變通。重要的是要有謙虛的心,才能內在懂得退讓,面對善行又敢於爭取去實行。
新說名句
正如前面所提,君子的「強識」是由多方面而來的。
有一次,孔子問弟子說:「你們以為我是博學然後死記嗎?」弟子回答:「難道不是嗎?」孔子表示:「當然不是,我不過是『一以貫之』罷了」。
這「一以貫之」實際上就是懂得變通,因為學習的獲得並不是只有書本裡才有,舉凡環境周遭的任何事物與待人接物的經驗,都是可以學習的機會與對象。
孔子的好學與好問是有名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子入太廟,每事問」,孔子除了好學,也不會因為不懂就覺得羞愧,勇於發問,甚至自稱:「吾有知乎哉?無知也。」這麼賢能的孔子,竟然會說自己不過是個無知的人,何況是一般人呢?
《大學》中有言:「苟日新,日日新 ,又日新」,「日新」意味每天都要有所改變,而這改變是進步的,讓自己煥然一新。「敦善行而不怠」,就是每天都讓自己朝成德之路更進一步。
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所以說,成德之途必須是兩方面並行不悖的,一是外在顯現的品德行為,二是內在的知識學習,成德之途日漸進益,才是邁向君子之路。(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