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婚族在德國有幾種不同的型態:第一種是不婚生子;曾經因為採訪關係認識了一對木工藝術家,兩人在一起超過十五年,有三個小孩,最大的都十多歲了,卻還沒結婚。問Lisa為什麼不結婚,她說兩人忙得沒時間結婚,都在一起那麼久了,也不需要一紙證書來證明彼此相愛。而且即使Lisa和Tomas沒有結婚,兩人的孩子出生後,跟有婚姻關係家庭中的小孩所受的社會福利也是一樣的。
不過話說回來,因為Lisa本身有相當好的工作能力及收入,所以像她這樣經濟獨立的女性,享受不婚有子的幸福,當然比較沒有顧忌。我碰過另外一對不婚有子的情侶,在一起六年後,還是決定結婚了,理由是因為要節稅,因為在德國,單身跟已婚者的稅金差很多。
問朋友到底靠結婚節稅賺了多少錢,她笑說,先生一個月至少少繳五百歐元左右(約新台幣兩萬元)的稅。
德國政府針對結婚與單身祭出不同程度比的稅制,德國的單身族大都認為一個家庭有孩子,理應受到整個社會資源的支援與支持,因為孩子可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呀。
德國男人與女人的不婚現象,其實很多並不是真想當不婚族。有的人總碰不到對的人可以結婚,有的是男的不想婚,有的是工作忙到根本沒時間與體力去交男女朋友,有的始終在婚與不婚間遊移擺盪,做不出勇敢的抉擇。老實說,即使是像德國這樣一個先進國家,講求男女平等的社會,但德國女性在面對不婚的壓力,還是比男性高很多;如果再跟鄰國法國比起來,法國女人自在的不婚生子,早已脫離了婚姻制度的限制,更講求女性自由的多元追尋,德國還是比較傾向有孩子後就給孩子一個家庭。
去年認識一位年約四十五歲的德國女子,她跟我說,年輕時也很嚮往婚姻,曾有過一段甜蜜的戀情,但男友後來劈腿,兩人分開後,她就再也無法談戀愛了。幾年後,她從全心投入環保公益中,重新找回生命的幸福與喜悅,問她決定不婚了嗎?她說是真的已經放下了,從想要像其他女人那樣擁有婚姻、擁有孩子的夢,轉移到更開闊的愛與奉獻。
Tobi曾是位信誓旦旦不婚的德國男子,念的是攝影設計,人長得帥氣,談吐也很風趣,不過這樣一位性格的德國小生,到後來還是甘願被套牢了。他那位伶俐又聰明的女友某天夜裡跟他說,她需要再往人生下一個階段邁去,幸運地是,Tobi也體認到女友就是他夢想中的人生伴侶,那為什麼不給女友一個幸福的承諾呢?就這樣,我在今年五月,參加了這個原本不婚的男人,與他深愛女人,在海拔一千多公尺黑森林的婚禮。
一個麵包店老闆娘,曾跟我分享一段話,她說結婚與不結婚,都會有各自的幸福與缺憾,單身與不單身都好,但隨著年紀增長,更要懂得掌握讓自己生活健康幸福的條件,有健康才有本事享受人生。另外,年輕時就該先儲蓄、投資,準備老來的退休金及相關生活保險,這樣人生的後半場就可以寬心無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