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骨鬆患者近一百五十萬人,衛生署、國衛院、骨質疏鬆症學會昨天公布新版「骨質疏鬆症臨床治療指引」,希望幫國內眾多骨鬆患者「硬」起來。
國民健康局研究發現,國人三十歲後骨質逐漸減少,五十歲後骨質流失更嚴重。國內十五歲以上成人,約百分之七點六被醫師確診為骨質疏鬆症,換算全台約有一百四十八萬人罹患骨鬆。
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約有五十萬人正遭受骨質疏鬆的威脅,七十五歲以上老人幾乎每四人就有一人骨質疏鬆;女性在停經後,骨鬆比率更高達三成五。
國健局結合國衛院、骨質疏鬆症學會、台灣實證醫學學會,制訂出「骨質疏鬆症臨床治療指引」。在運動方面,新版指引認為,走路可明顯改善股骨頸骨的骨密度,慢跑、跑步可有效改善成年人腰椎、股骨與跟骨骨質密度,走路、慢跑、爬樓梯等有氧運動,可有效改善停經後女性多個重要部位的骨質密度。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祕書長詹鼎正指出,透過負重運動,才能訓練肌肉骨骼,降低骨鬆,目前實證醫學發現,騎單車、游泳、打太極拳,無助改善骨鬆。
若要補充維他命保骨本,治療指引認為,維生素D與防治骨鬆有密切關係。同時補充維生素D與鈣質,可增加更年期後婦女及五十歲以上男性的骨質密度,每天補充八百單位的維生素D可以減少老年族群跌倒機率。
至於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楊榮森建議,骨鬆患者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之前,應該先接受牙科醫師評估,如果患有牙周病,或是需要拔牙、植牙,屬於高風險,應暫停用藥。國健局已將新版治療指引製成電子書,建置在國民健康局、健康九九衛生教育網等網站,民眾可下載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