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際醫療機器研討會今天登場,國人自行研發的「華陀機器人」系統雛型,昨天率先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展示。在內視鏡手術裡,該機器手臂能為醫師提供「第三隻手」,住院醫師或護理人員不必在旁拿著攝影鏡頭,有助於醫院精簡人力、提升手術品質。
正在中正紀念堂展出的「未來科技狂想曲」展覽中,秀傳醫療體系昨天特別公開展示一款「華陀機器人雛型」,這型機器人的研發目的,是希望未來能在微創手術中提供醫師各項先進功能,藉由科技輔助來降低風險,並減少醫療支出。
「華陀機器人」計畫主持人湯孝威博士指出,在醫療行為中使用機器人有許多好處,例如在很短時間內就可以執行任務,節省很多人力和訓練時程。
以華陀機器人的運用來說,在進行微創手術時,只要把內視鏡扶持的模組與人機介面加上去,就可以取代一個護士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