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慧珠
小蟲寫信給螞蟻
他在葉子上
咬了三個洞
表示我想你
螞蟻收到他的信
也在葉子上
咬了三個洞
表示看不懂
小蟲不知道螞蟻的意思
螞蟻不知道小蟲的想念
怎麼辦呢?
——方素珍〈不學寫字有壞處〉
這是兒童文學作家方素珍的知名童詩作品,趣味中透露著文字的重要。對於身邊的人,語言及肢體動作是最直接的表達,而透過「文字」這語言符號,就可以傳遞給更寬、遠的訴說對象了;當文字符號更深刻、婉約、凝練的修飾而可撼動人心或成美文,是為文學。
遠古的年代,原人(hominids)開始說話,這是人類語言故事的開始、也是日後語言演化與文字衍生的基礎。
廣義而言,語言是共同採用的溝通符號。狹義來說,語言是指人類溝通所使用的語言──自然語言。
一般人都必須通過學習才能獲得語言使用能力,語言的目的是交流觀念、意見、思想等,語言學就是從人類研究語言分類與規則而發展出來的。到了電腦的誕生,人類需要給予電腦指令。這種「單向溝通」就成了電腦語言。
從結繩紀事到符號的出現,距今五千多年前,一個傳說中臉上有六隻眼睛的倉頡,因為看到鳥獸留在地上的足跡,因此觸發靈感創造了文字。
約在公元前一千四百年前殷商時代,甲骨文已經被使用,但只用於占卜的用途。民國初年董作賓先生,在中藥店所用的龍骨上,發現象形文字,追查後發現是在北京周口店附近,有大量的古代動物骨骼化石。經挖掘詳細研考,才將大量的甲骨文出土。秦始皇的「書同文」政策,更提升了文字統整使用溝通功能。漢字美妙處在可用、可玩、可賞,當然,它更因為是文化的表現,所以可敬。
香港資深傳媒人吳明林說:「鍛句鍊字是禮貌。」文學作品是文學作家嘔心瀝血之作。不少文學作品在製作成影視如漫畫、卡通,乃至電影之後,吸引更多人閱讀文字紙本。《哈利波特》是一例,而知名已故女作家琦君的《橘子紅了》也因為改編成電視劇,而大大吸引讀者重新閱讀這本作品。最近應邀來台的美國電影界知名製作人夏普說:「二○一○年在美國有百分之三十的作品源自文學出版品!」而「二○一○年在美國,改編自短篇小說的電影票房逼近二十六億美金!」可見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對引導讀者閱讀文學,是有加分作用。
閱讀,可以透過的載體與呈現方式愈來愈多元;從言語音聲到文字,再從文字到影聲演出,這是一個媒材多元的時代,每個人可因自己的個性特質,選取一扇窗、一道門、一條路,完成文學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