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喜愛西洋文學的朋友,對「新潮文庫」一定不會陌生,因為它打開當時年輕學子的閱讀視野,對台灣文化的貢獻非常大,然而這個由三輪車夫張清吉創立的出版社,近年卻因出版不景氣銷聲匿跡,年輕一代幾乎忘了它的存在。文化界近期舉辦「向新潮文庫致敬」活動,帶年輕一代重讀新潮文庫的歷史。
張清吉民國十六年出生新竹縣竹南郡,他因路遠每天遲到,視上學為畏途,直到三年級遇到一位老師,經常向他介紹許多「課外讀物」,像是《幼年俱樂部》,滿足了八、九歲的所有探險好。張清吉在那三年裡,他開始看《少年俱樂部》、《文藝春秋》、日文雜誌《講談社》,看了許多戰爭故事的時代劇、日本改編的英美文學。
台灣光復後,張清吉在台北踩三輪車謀生,每當大家在路邊閒聊等生意時,張清吉便拿起小說猛看,若有客人坐車了,他便把小說往座位底下一塞,幹起活兒來。客人走了,他又從座位下拿起書繼續看。
很愛書的張清吉,最初創辦「長榮書店」,有很多年輕學生來買書,不過後來張清吉「想要出一些真正的好書」,正好遇到手頭有三本翻譯書的林衡哲,他決定將書店轉型為出版社,林衡哲的《羅素回憶錄》和《羅素傳》,成了新潮文庫的第一、二號作品。
新潮文庫的範圍極廣,包括哲學、文學、心理學、禪學、音樂、電影、美術、神話、宗教、歷史、偉人傳記等,作家遠自荷馬、柏拉圖,近至卡夫卡、吳爾芙、馬奎斯等,托爾斯泰、赫塞、莫泊桑、史懷哲等人的著作,甚至多達十本以上,以接近個人的「小全集」呈現。
為了讓讀者「以好書為友」,張清吉參考日本岩波書店「岩波文庫」的傳統,每本書的前面,都有作家的年譜及資料、創作背景及作者照片,「讓你一眼就能了解這個朋友」,也成了「新潮文庫」的傳統。此外,「新潮文庫」引領台灣七○、八○年代尚為學生的知識份子,翻譯了許多領域的書籍,為當時封閉保守的台灣社會開啟一道知識的窗口。
志文出版社前主編曹永洋透露,這五百多本「新潮文庫」,許多導讀都是國小學歷的張清吉親自撰寫。他曾跟張清吉去過一趟日本,發現他同一本外文書要買十幾個版本,全部讀完後再自己下筆寫導讀。
張清吉表示,做出版實在是一項非常辛苦的行業,家中四個子女都不敢接下這個家業,而他也因為視網膜的問題,還是熱愛看書、選書的工作,卻已髮蒼蒼、視茫茫,有心無力了。